2018年12月23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六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论坛采取圆桌讨论方式,聚焦“中美关系与世界变局”这一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中央党校、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地理学者应当立足专业、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制定,为中国发展以及应对全球竞争做出一份贡献。
本次论坛下设四个分论题,与会专家学者就“中美冲突”、“中美竞争”、“中美地缘博弈”和“中美合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激烈讨论,形成了诸多共识,也抛出了诸多问题。
(1)中美冲突——力量变化是根源
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作为“中美冲突”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机同生并存,其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另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对衰落。所以第六届高层论坛的主题定为“中美关系与世界变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后,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沈伟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和中央党校刘铮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如何认识美国和中美关系》、《美国是中国安全的威胁者和中国发展的遏制者》、《中美冲突的本质与合作的基础》和《中美博弈的焦点是建制地缘格局》的引导报告。
四位专家一致认为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影响未来世界变局的决定性因素,中美冲突的发生有其必然性。陆大道院士认为,美国的战略始终是扩张的,这是当前中美冲突的根本原因。沈伟烈教授回顾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历史演变,认为中美关系在短期内会非常动荡,我们应当掌握主导权。宋长青教授认为,中美现在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产业和金融秩序的冲突,并认为多极世界即将出现,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刘峥研究员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将出现一个发展的滞胀期、战略机遇缺失期和战略对峙高度危险期。
四场引导报告后,辽宁师范大学韩增林教授、南京大学张捷教授、河南大学苗长虹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吴相利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也分别就“中美冲突”这一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五位专家也一致认为中美冲突不可避免,但同时提出,中国学者应该多维度的分析中美冲突问题,认清中美冲突的本质,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2)中美竞争——科技实力是根本
“中美竞争”是此次论坛的第二个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贺灿飞教授是该圆桌议题的主持人。在本场圆桌论坛上,杜德斌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从中美科技实力看中美竞争的未来》的引导报告,其从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科技国际化竞争力六个方面对中美科技实力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中国整体的科技竞争力与美国相差甚远,中美力量结构中“美强中弱”的局面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优势在持续扩大,因此中国应该战略耐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作了题为《中美竞合——新全球化秩序与应对策略》的报告,阐述了自己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认为中美关系的变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力消长的体现。上海师范大学马亚华副教授在题为《中国的元优势与中美竞争的未来》的报告中,认为中美关系的实质已经发生了趋势性的改变,地理和历史的支撑是中国自信的最深沉的力量。山东数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金社先生做了题为《未来世界的地缘关系图景——从长周期看当前的世界变局》的报告,提出了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齿轮型模型,认为应当从长周期看世界变局,不能够急于一时。
围绕四场引导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王铮研究员、山西财经大学史利江副教授、西北大学李同昇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骆华松教授等专家分别就“中美竞争”这一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也一致认为中美竞争的根本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国应当认清当前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差距,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要提高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
(3)中美地缘博弈——提升自身是关键
“中美地缘博弈”是此次论坛的第三个议题,西北大学李同昇教授是本场圆桌议题的主持人。在本场圆桌议题上,辽宁师范大学彭飞副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刘建忠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孟广文教授和西南大学陈俊华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环境演化中的美国因素》、《中美对南美地区影响的对比分析》、《非洲在中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和《伊核问题与中美关系博弈》的引导报告。彭飞副教授分析了中国周边海洋地缘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认为国家综合实力是影响海洋地缘环境的主要因素。刘建忠教授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南美地区的影响,发现在各个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均低于美国。孟广文教授在对中美全球竞争性质判断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洲在中美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作用。陈俊华副教授认为“伊核问题”并非“核问题”,并进一步剖析了“伊核问题”对我国地缘战略构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深圳大学刘会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陈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承云教授等专家也分别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在当前与美国地缘博弈中,劣势明显,中国应当继续发展本国科技、经济、军事能力为首要任务,提高综合国力,并在与美国的地缘博弈中,寻求在缝隙中求发展,在危机中求生机。
(4)中美合作——互利共赢是基础
“中美合作”是此次论坛的最后一个议题,云南师范大学骆华松教授是本场圆桌议题的主持人,辽宁师范大学张耀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葛岳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承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列辉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胡志丁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新数据集:中国和美国海洋产业和贸易对比——兼论美国海洋石油地缘战略》、《中美两国海洋依赖性和海洋综合实力的耦合分析》、《中美创新合作的时空态势》、《中美航运网络的脆弱性仿真模拟》和《地缘政治两种作用机制与中美博弈》的引导性报告。五位专家一致认为,当前中国在诸多领域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而这种强依赖性下凸显出中美合作的脆弱性。如葛岳静教授认为中国海洋依赖性不断上升,而美国海洋依赖性不断下降,中国海洋系统不断增强的依赖与尚未健全的保障系统之间的矛盾使中国海洋系统面临风险;刘承良教授认为中国在科研、技术创新等方面对美国依赖度较大,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较小。
五场引导报告后,中央党校刘铮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分别就“中美合作”这一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四位专家一致认为,中美之间继续加强合作固然是好,但不能抱有幻想,而要做好全面的准备。
经过一整天紧张而激烈的讨论,第六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圆满结束。本次论坛就“中美关系”形成了诸多共识,如中美冲突的本质、中美竞争的根本、中美博弈的优劣势等等,但也抛出了诸多问题期待更为广泛的地理学者群体参与国家地缘战略的研究,如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的地缘战略如何制定、如何处理与美国的竞争合作关系等。(宋韬、苏盼盼)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