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13:00,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校庆学术报告会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39如期举行。报告会上,长期从事长江河口研究的蒋雪中副教授、明园晨晖学者张维阳博士、紫江青年研究员姜炎鹏博士分别结合各自的新近研究成果作了精彩阐述。
报告会由滕堂伟副院长主持,终身教授宁越敏老师、黄丽副教授、紫江青年学者崔璨博士、申悦副教授、胡德讲师、张凡博士后、张红老师、赵琳老师、谌颖老师以及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师生认真聆听
蒋雪中副教授以“长江河口近期变化与河口形势”为主题,通过详实的数据展现了长江口承受的流域及河口本地自然、人类活动的多重压力,刻画了长江河口入海泥沙量、径流洪枯、河口发育的方面的变化;应用RS&GIS等先进技术,进行了高浊度河口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研究,发现了长江河口最大浊度带的新近变化;论证了长江流域减沙对河口泥沙向浙闽沿岸输运的影响;揭示了咸淡水混合区的温度场变化;辨析了长江口低滩区水沙变化机理及横沙东滩的成陆机制;讨论了近海海洋开发、深水港建设方略与关键技术等现实问题,并结合长江河口趋势性变化展望了河口生态协调发展的途径等。
蒋雪中老师做专题报告
张维阳博士作了“长三角铁路可达性重构:高铁建设前后的对比”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主要围绕张老师及其合作者近期开展的关于长三角铁路可达性重构的实证研究。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压缩了城际旅行时间,而高铁网络的扩张重塑了区域可达性的格局。因此,高铁的建设可能进一步扩大(或缩小)了区域(可达性)的不平等。通过对长三角高铁建设前和建设后两个时段的对比,从城际可达性和网络可达性两个角度系统评估了长三角铁路可达性格局的改变,一方面辨别出这种格局重构中的受益城市和受损城市,另一方面试图回答提速和距离减小分别对可达性改变的影响程度。张维阳博士的报告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处理上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并且明确提出了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张维阳老师做专题报告
姜炎鹏博士的报告主要围绕“全球城市的地理学研究与中国特大城市实践反思”展开,该报告在全球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系统梳理了1984年以来全球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和知识图谱,就其研究主题分布、研究焦点的变迁与演进以及其核心领域等展开探讨,并且结合对全球不同城市等级体系的思考,提出了对中国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城市定位、政策管制以及路径选择的反思。
姜炎鹏老师做专题报告
报告过程中,在场师生不时提问、互动。宁越敏教授对报告主题和内容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点评,在场师生与汇报老师就其汇报内容的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滕堂伟老师对本次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并积极鼓励与会学生会后就各自关心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与相关老师对接,积极参加到学院老师的学术研究之中。
宁越敏教授点评 黄丽副教授点评
撰稿人:谌颖
摄影: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