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在深圳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26浏览次数:615


    2017年12月1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在深圳大学举行。论坛得到久藤文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出席论坛并先后致辞。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中科院战略所、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所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中铁国际公司、中投顾问公司等企业的专家,共计100余人参加了论坛,围绕本次论坛主题“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这次论坛充分展示了地理学家作为一支独特的力量,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研究员致辞

论坛会场

1、从综合视角研究东盟问题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从综合的角度研究区域问题是地理学的最大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沃尔沃环境奖获得者、原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研究员在大会报告中指出,长期以来,地理学被人为地分成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现在是时候将两者融合起来了。比如冰冻圈问题表面上是个自然地理问题,实际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对冰冻圈前沿的进退都高度重视,其变化和发展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从而影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而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秦大河院士号召地理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GIS、PS、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融会贯通,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综合起来,加强区域问题的研究,使地理学更加具有生命力。

秦大河院士作大会报告

  “东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区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也是地理学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方面最需要突破的地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冷疏影研究员基于文献数量分析,全面总结了中国地理学者近10年来在东盟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分析了地理学者对东盟研究的不足,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了未来东盟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指出了地理学者有关东盟研究的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冷疏影研究员作报告

  深圳大学外海利益研究院院长丁学良教授从政治、社会和地缘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极端恐怖组织IS产生的地理背景,指出IS虽然在中东地区失败了,但是在东南亚地区的反恐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这会对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的金凤君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的黄兴球教授、深圳大学的段杰教授和周启雷教授等学者基于对东盟地区的大量实地调研,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泛亚铁路沿线和湄公河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总结了泛亚铁路规划和建设中的困难和解决途径,解析了中国和东盟基础设施合作的前景,阐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从中可以看到,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都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原中老、中泰铁路项目组组长郑明理先生、中国电建昆明院教授级工程师周志军先生、红豆集团虞培洪女士,则从实际生产建设部门的角度,阐述了泛亚铁路规划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开发与保护及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建设,这些项目从计划的提出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综合考察和分析。
2. 在“一带一路”研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类自然和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一带一路”建设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必然落实在某一具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地理学在“一带一路”研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次论坛虽然聚焦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但是这一焦点被置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同时后者也是论坛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杜德斌从时间、空间和人类命运三个维度论述了“一带一路”的科学意义和地理学的使命。他提出,“一带一路”因应了中国崛起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发展到特定历史节点的产物;“一带一路”虽然面向全世界,但重点在亚、欧、非三洲,从空间上确立了中国未来参与世界政治的首要场所;“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方案,是中国主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探索。“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其提出和实施将推动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这个“走向世界”实际上是研究世界,包括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还有全球性自然、经济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王铮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建立世界枢纽网络地缘格局,东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把东盟各国纳入枢纽网络之中。中山大学刘云刚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地理学者需要依托“一带一路”实践进行理论、概念和话语体系的重构,在吸收西方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积极影响和转变西方地缘政治思维定式,在加强对西方政治地理学研究成果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总结、凝练中国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深圳大学刘会远教授、香港大学赵晓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的孟广文教授、厦门大学的唐礼智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王荣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滕堂伟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亚华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的胡志丁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自由研究所宋涛副研究员等,也从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的导向、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展示了地理学者们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
  本次论坛不仅云集了众多地理学家、也吸引了不少其他学科和不同行业的专家,大家在高强度的一天时间里,通过分享成果、思想碰撞,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与会者们纷纷表示,这次的报告非常实在,很有收获。相信此次论坛对于中国地理学界以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及此倡议在东南亚区域的具体实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