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陆玉麒教授与校内外师生云端交流“俄乌冲突与地缘战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5-16浏览次数:13


 2022512日晚,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召开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缘环境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系列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俄乌冲突与地缘战略”,由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教授主讲,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胡志丁研究员主持。本次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300余人参与。

陆玉麒教授以俄乌冲突这一热点事件为切入点,从地理学视角对该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为了更好地研判俄乌冲突背后的地缘空间格局及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就不得不从英美全球帝国主义的地缘战略思想出发。陆玉麒教授回顾了海权论、陆权论、冲突地带/破碎地带论以及边缘地带论,并指出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正是基于这几个理论,通过三个“圈层”锁死前苏联(现俄罗斯)和中国。第一个圈层是以美国为核心的海洋节点,即掌控海洋航线;第二个圈层是欧亚大陆周边的海洋国家,如英国和日本;第三个圈层是欧亚大陆边缘的关键国家和地区。这些理论从全球角度思考地缘政治问题,对于理解过去的英国、当代的美国如何控制全球地缘政治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地缘战略的制定仅仅依赖上述理论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俄罗斯和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地缘政治理论。

亚历山大·杜金的欧亚主义与陆权型地缘政治思想是俄罗斯扩张主义意识形态的来源,它有着明确的战略指向,即陆权反抗海权、欧亚主义反抗大西洋主义。这种战略思维同时体现出明确的敌友关系:一方是俄国、德国、日本、伊朗,另一方是美国、英国、中国和土耳其。根据欧亚体系的性质,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分三个方向:(1)乌克兰方向;(2)黑海方向:南溪线和蓝溪线;(3)波罗的海方向:北溪一号和二号线。而欧洲因为与俄罗斯有经济之争、制度之争、文明之争,并不接受俄罗斯。但陆玉麒教授认为,杜金的地缘政治理论本质是陆权论,不管在东方是选择日本还是中国,其核心问题是俄罗斯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无法支撑其宏大的构想,违反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转向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陆玉麒教授认为,中国还在为解放台湾、国家统一而孜孜以求之,还来不及思考自己的地缘政治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向全球的倡议或战略,但中国至今尚未出现面向全球的宏观理论,陆海空间均衡理论模型有可能成为基于中国视角提出的全球性理论。陆玉麒教授认为,美中竞争烈度将远超美俄,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未来的中国应立足于边缘地带区位特点,谋划适合自己的地缘政治战略。

陆玉麒教授最后讨论了地缘政治理论的空间逻辑。陆权、海权、复合等地缘政治理论该如何判别?哪个是有道理的?对此,陆玉麒教授的判断是,地缘经济格局为基,地缘政治战略为果。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格局理想图示,陆玉麒教授认为中国需要“陆地有背靠,海上有屏障”。关于中美国运之争最后的走向,陆玉麒教授强调了中国国运的地理基础,即是秦朝以来大一统的文化传承。

讲座结束后,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的师生踊跃交流,和陆玉麒教授探讨了有关“一带一路”泛华现象是否违背“一带一路”的本意、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是否会减轻中国“一带一路”的压力、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胡志丁研究员对陆玉麒教授的精彩讲座和校内外师生的热情参与表达了感谢。胡志丁研究员总结道:陆老师的讲座让我们重温了地缘战略思想基础,地缘战略理论涉及历史、经济、文明等多个要素,牵涉的内容很广,但是当我们把这些要素用我们的地理学思维和空间逻辑来思考,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盎格鲁萨克逊一派的地缘战略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对比分析,就可以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地缘战略问题。


撰稿:郭莎

审核:胡志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