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暨首届“春芬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院士先后致辞。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和区域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李春芬先生的铜像揭幕仪式。童世骏教授、傅伯杰院士、陈吉余院士及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现任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为李春芬先生铜像揭幕。
揭幕仪式后,会议隆重举行了首届“春芬论坛”研究生优秀研究成果奖。据悉,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作为本次“春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评选出了优秀地理学论文20篇,其中特等奖1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充分体现了论坛传承、发扬李春芬先生学术思想、育人理念的活动宗旨。
童世骏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60多年前,李春芬先生率领浙江大学地理系转入成立不久的华东师范大学,倾注毕生精力将地理学培育、壮大成为全国一流的学科。李春芬先生是我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在李春芬先生的影响下,华东师范大学已成为我国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研究的重镇。今天,在李春芬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地理学领域众多著名学者齐聚华东师大,共同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理学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全球战略,这对国家世界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校地理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傅伯杰院士代表中国地理学会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他说,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经世济用的学科,它在服务国家战略、全球战略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需要中国地理学家更多地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的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深入研究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定位、战略布局和战略关系,主办这个论坛就是为进一步推动地理学与国家全球战略的紧密结合。李春芬先生是我国区域地理学的开拓者,也是我国世界地理学的奠基人,所以此次论坛和首届春芬论坛相结合,以传承和发扬李春芬先生的学术思想。
在短短几分钟的致辞中,96岁高龄的陈吉余院士数次激动地说道:“师恩难忘。”“国家的发展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希望需要大家的努力。在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的交叉口上,华东师范大学要做更多工作,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理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这是对李春芬先生最好的纪念。”陈吉余是李春芬先生培养的第一个学生,他回忆了李先生对他的培养和为地理学研究所做的工作。在李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陈吉余选择了水文地理研究方向,并留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服务60余年。李先生多次派陈吉余野外调研,“李先生非常重视课堂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地理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政策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西南大学、沈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加拿大莱斯桥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参加论坛,围绕论坛主题——“气候变化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地理学科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
中科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研究员秦大河,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从气候变化到冰冻圈科学的发展》的报告,他指出:冰冻圈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者;冰冻圈变化对整个全球格局都存在着较大影响。
香港大学地理系主任章典教授作了题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疆土之纵横—中国历史气候长期波动和农牧业帝国版图变迁的定量分析》的报告,报告通过温度和降水两个气候指标,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张耀光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报告,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经济全球化、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和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新趋势的背景下,中国在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重要战略举措。
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企业出口市场拓展研究》的报告,他从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出发,指出,在企业出口市场拓展中,企业经验与空间溢出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企业对空间溢出与企业经验的依赖程度不同。
我校城市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做了题为《气候变化与北极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新特征》的大会报告。他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将会是中国获取发展资源的潜在来源,是中国开展全球生态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新通道,是中国捍卫自身安全的战略制高点,是中国获取外交筹码的运作空间。中国应该重视在北极的战略利益,尽早制定北极战略,把北极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范畴。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宋长青作了总结与评述。他从”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球战略”出发,评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格局的变化博弈,探讨“新空间”、“新秩序”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认为本次高层论坛具有国际视野,既关注了前沿,又体现了广度和深度。加拿大莱斯桥大学徐伟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在19日下午及20日上午的分会场上,与会者围绕论坛主题就“一带一路”与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对地缘关系与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边境地缘环境等世界经济地理学与政治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此次论坛对于中国地理学界以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的全球战略定位、战略布局和战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