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段是一带一路综合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这次行动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自2000多年前即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河西走廊地位突出,区位优势凸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的关键通道,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该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习师生深入甘肃省玉门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玉门油田遗址、嘉峪关、黑河湿地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实习点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并进一步思考该区域的人地矛盾与应对策略。
01.
精神火炬——
甘肃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8月26日清晨,师生一行到达嘉峪关市,首先赴玉门市老市区。老玉门市位于祁连山北麓山前地带,北靠戈壁滩,东邻嘉峪关,西通敦煌莫高窟。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自1939年开发以来,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深入了解玉门石油的开发历史,师生一行特地前往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王进喜同志,被誉为“铁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楷模,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石油工业发展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在纪念馆内,师生们通过丰富的展品与详细的解说,深入了解到王进喜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奋斗历程。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王进喜同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以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壮志豪情。他对工作极其负责、对同志极其热忱、对事业无限忠诚的态度,给每一位师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新时代的地理学子,同学们要将“铁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磨练坚强意志,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贡献于祖国的广袤大地。
图 1 师生参观甘肃省玉门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02.
发展困境——
老君庙与玉门油田遗址
●●随后,师生一行沿着老玉门的解放路干道行进,沿路的老建筑、历史标志以及标语,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石油之城”昔日的辉煌,以及在资源枯竭后所面临的萧条现状。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为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加之该城市位于祁连山北坡,海拔高,冬季直迎北方南下冷空气,环境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宜居住,导致玉门市政府及玉门石油管理局不得不迁移,城市人口从鼎盛时期的二十余万人锐减至二万人左右,沿途的颓废的建筑见证了着老玉门逐渐沦为“空城”的过程,这一现象也促使同学们深思,资源型城市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转型,以应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图 2 老玉门解放路旁建筑景观
在解放路尽头,师生目睹了中国唯一以石油工业遗址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景区——玉门油田的壮丽景象。玉门油田老一井,是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的精心勘测下,于1939年成功诞生的。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无油论”的谬论,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进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伟大起点。
图 3 老君庙油田冲断带
油田之名,源于庙宇;庙宇之誉,因油田而显赫。老君庙,并非单纯之宗教场所或工业设施,它见证了玉门石油的辉煌历程,承载了玉门城市的历史记忆,成为了一种的精神文化的象征。作为玉门精神的丰碑,老君庙更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物,彰显了老一辈石油工作者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图 4 师生共同前往老君庙
图 5 老君庙油矿附近标志物
03.
古城今思——
嘉峪关
●●下午,师生一行前往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进行实地考察。嘉峪关,位于黑山与祁连山之间,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是明长城西端的门户,历史上被誉为河西的咽喉、河西第一隘口,同时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此次实习考察中,实习团队按照历史脉络,依次进入嘉峪关的内城与外城,细致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地方陪同人员的讲解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嘉峪关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内城外城的巧妙设计等。嘉峪关的建筑风格匠心独运,它巧妙地融合了古代军事防御与建筑艺术的精髓。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三重城墙的坚固布局,多道防线的严密设计,以及城内有城,城外有壕的复杂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保障着城内的安全稳定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立于雄伟的城墙之上,可以远眺万里长城的状况、大漠孤烟的苍茫以及祁连山雪峰的巍峨,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威严。而脚下的古道与石砖,则见证了无数商旅和使者的往来,诉说着“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这里不仅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英雄事迹。通过这次嘉峪关的现场考察,同学们对嘉峪关的战略意义、丝路河西段的地缘环境与人地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对嘉峪关文旅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发展影响等重要话题的深入思考。
图 6 师生考察嘉峪关
04.
缅怀先烈——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8月27日上午,满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同学们前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该纪念馆铭记着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英勇转战、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其中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余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纪念碑巍然耸立,即便在风沙的侵蚀下,依旧显得庄严而肃穆。实习师生共同学习了西路军在祁连山下所展现的英勇事迹。在中共中央在河西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背景下,西路军将士们深入河西走廊,不畏艰难困苦,英勇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敌人的钢铁长城,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河西走廊的悠久历史长河中,西路军将士们高举革命的红色旗帜,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用生命筑起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勇往直前。
图 7 实习师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05.
环境变化——
黑河湿地公园
●●下午,师生一行人来到张掖市黑河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该公园依托黑河的自然蜿蜒,自黑河大桥起始,绵延至大湖湾,总面积约1万亩,是一片集生态保育、科研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宝贵自然资源。
图 8 黑河湿地公园
课程实践中,李春兰老师向学生们详细阐述了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在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时注意到,黑河湿地的水量明显增多。这一变化可能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积雪物候异常等。
图 9 李春兰老师向同学们讲解
●●李春兰老师进一步向同学们阐释,根据全球研究显示,预计在2050至2060年间,高山区的冰雪融化将达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旦超过这个拐点,冰雪融化的季节性变化过程将变得不可逆转。而对于河西走廊地区而言,其主要的水源补给依赖于冰雪融水,这意味着这里未来可能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可能会对西北地区原本以防御旱灾和火灾等为主的风险防护体系构成威胁。因此,面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我们如何寻找解决方案,不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每一位地理学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通过本段实习,师生不仅深化了对地理空间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解,还亲身体验了历史遗迹与现代规划的融合之美。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激发了对人文地理研究的浓厚兴趣。相信这段旅程的记忆将成为同学们未来学术道路上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