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深入推进地理科学学院卓越师范生培养计划的落实,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地理科学学院于2025年4月16日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2025年“绍唐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研究生组的比赛。
比赛现场
本次大赛纳入教育硕士实践课程“教学展示”的内容体系,由课程教师卢晓旭老师统筹,比赛过程由研究生张晓云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陈昌文老师、上海市松江二中马晓燕老师、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邓霞林老师担任评委。大赛面向2024级专硕和学硕,共11名同学参加,最终角逐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比赛包括10分钟模拟课堂授课、3分钟教学设计思想阐述和2分钟评委提问和交流环节。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在问题式教学主框架下开展教学,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学在现实中展现其育人价值。
评委老师在观课
罗骁同学比赛现场
上午八点半,罗骁同学以《云南十八怪——石头为何“长”在云天外?》为题拉开了比赛的序幕。他通过展示云南喀斯特地貌景观创设石头“长”在云天外的意境,并建立思考这一地理现象的分析支架,让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他引导学生建立全面分析和寻找主导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框架,引导教学实现课程高度的目标。
何恬同学比赛现场
何恬同学以《藏红花何以落“沪”又返“乡”》为题,分析崇明岛成为国内最大的藏红花产地的区位因素,并分析上海援藏过程中让西藏日喀则能种上藏红花,实现其“返乡”的技术因素。教学中她借助AI大模型提供分析思路,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思维、区域联系思维和时间演化思维。
张傲然同学比赛现场
张傲然同学围绕生活中出现的“MADE IN VIETNAM”的商品标牌,提出了“越南能否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问题。她从2004年和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开始,带领同学分析产业转移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在建立“新的世界工厂”标准的基础上,探讨越南能否取代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并讨论中国应如何应对和优化产业转移。
王茜同学比赛现场
王茜同学以“印象西安”引入新课,带来题为《西安“抢人大战”:政策福利能否换来发展红利》的教学展示,综合分析西安“抢人”政策背后的因素和人才政策的经济、社会效应,随后又通过要素的时间变化,展示政策实施后人才状况的演变,在运用地理思维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导因素,提出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效性策略。
陈宇涵同学比赛现场
“溜索改桥——解锁深山发展密码”带着这个问题,陈宇涵同学带领大家走进了山河阻隔和经济落后的西南地区。她播放了西南地区学生通过溜索去上学的视频,给大家带来了艰难和危险的震撼体验。在讨论如何解决深山经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运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念。
贾覃锋同学比赛现场
贾覃锋同学以“石山何以换新颜”为题,提出了在条件恶劣的贵州石漠化地区,为什么郎溪镇能通过种植柑橘实现脱贫致富的问题。同学们通过了解柑橘的生长习性和郎溪镇的地理条件,认识了实现柑橘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并从区域差异的视角认识了该镇社会经济因素与同类地区的差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运用和体验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思维。
尤静怡同学比赛现场
尤静怡同学的课题为《余村如何转型发展——从卖石头到售风景》。她围绕余村村民如何创收的问题展开,探究了余村以前发展采石业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什么因素发生了改变,从而也使村里的产业从“卖石头”转型到“售风景”,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让学生在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区域发展的背后需要具有人地协调的观念。
孙一丹同学比赛现场
孙一丹同学从新疆地处内陆和新疆开展海鲜养殖的认知冲突出发,开启了《新疆如何实现海鲜养殖》的课题。她从新疆尼勒克县发展三文鱼养殖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分析产业发展的原因,并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分析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获得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肖玲同学比赛现场
肖玲同学通过课题《将“流量”化“留量”——让天水甘谷辣椒从爆火走向长红》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过程从提供情境材料让学生自由探讨开始,再共同总结分析问题的框架,最后根据分析框架从农业区位因素出发,逐条分析天水甘谷辣椒如何“红起来”以及如何“走向长红”的主导因素,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孙雨涵同学比赛现场
孙雨涵同学从备受关注的哀牢山话题出发,以《哀牢山为何成为“人类禁区”》为题展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引导学生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论证-验证结果-方法总结的科学认知过程,并提供从气、地、水、土、生论证哀牢山自然环境凶险的思路,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望星苗同学比赛现场
望星苗同学的课题为《复活节岛人口变化的地理要素变迁》。她从复活节岛的人口变化切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变化背后的原因,引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增长与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模型,帮助理解更一般的人口增长模式,此外,木桶效应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选手展示结束后,三位评委老师对选手们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姿教态以及教学思想阐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马晓燕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精彩的教学设计,高度认可参赛选手以一个核心问题来引领和驱动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也从注重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感染力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期待。
马晓燕老师点评
邓霞林老师点评
邓霞林老师对大家的情境选择和问题设计给予高度肯定,并赞扬了选手们落落大方的教姿教态,他鼓励选手在讲台上需要更加自信从容,同时要注重过程组织和师生互动。
陈昌文老师点评
陈昌文老师肯定了同学们能从引导性的问题和案例出发,认为大家都能注重明线问题解决和暗线教学目标的关系,体现了明线为暗线服务的教学设计思想,尤其可贵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明显地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上,这是显现华东师大师范生对地理教育育人本质有深刻理解的地方,也是教学技能水平能胜人一筹的基础。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何恬同学获得一等奖,王茜、张傲然同学获得二等奖,孙一丹、罗骁、贾覃锋同学获得三等奖。
参赛选手与评委合影
“绍唐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充分展示了地理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也展现了实践课程教学的成效。至此,2025年“绍唐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研究生组的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期待地理科学学院“绍唐杯”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从而成为有力推动地理科学学院新时代卓越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