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正式启动。本次实习由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教育部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主办,湖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联合承办。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祥民教授、周立旻教授、王辉老师以及6名本科生参加。2024年8月2日至8月7日,实习在贵州段开展,主题为“深耕岩溶山地,探秘多彩贵州”。实习队伍由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途经武陵山区、大娄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实习内容广泛,包括茶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喀斯特洞穴沉积与科学价值、石漠化成因与治理方略、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系统与国之重器等。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贵州段实习路线示意图
龙凤村
8月3日上午9:00,实习队伍来到兴隆镇龙凤村考察。龙凤村是贵州省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区域。村支书介绍了龙凤村的基本情况,强调了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副院长赵翠薇教授具体介绍了龙凤村的宅基地制度及改革和茶旅一体化发展。随后同学们进行了入户调研和访谈,深入了解了龙凤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及产业发展,加深了对龙凤村发展历程的认识。
龙凤村村支书讲解
龙凤村实地调研
金花村茶海
随后实习队伍来到金花村茶海七彩部落。金花村引进贵州天下茶园旅游文化发展公司组建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七彩部落”,是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点”之一。村委会主任介绍了金花村的基本情况,让同学们了解了金花村将茶园和乡村旅游深度结合、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陈国磊老师则进一步深入讲解了贵州茶产业发展概况和湄潭县茶产业发展模式等,并启发同学们充分结合经济地理学所学理论展开分析。
金花村茶海讲解
金花村“七彩部落”
实习队伍在茶海合影
茶工业博物馆
8月3日下午14:00,实习队伍来到茶工业博物馆。贵州茶工业博物馆,是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群的一个重要专馆,位于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茶城社区贵州省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内。馆内展陈以场景复原陈列为主,原貌保存了贵州省湄潭茶场制茶工厂原有红、绿茶初制、精制、红茶萎调等车间场景。实习队伍跟随讲解员,了解了包括茶园开垦、黔茶出山、科技推广、品牌建设等在内的红茶出口基地的基本内容,更深刻认识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体悟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实习队伍参观茶工业博物馆
浙大西迁陈列馆及古建筑
随后同学们来到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由馆内解说员带领同学们参观并介绍了依托浙江大学西迁时农学院校部改造的历史陈列馆,将那段战火中的“文军长征”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九三七年秋,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于一九四零年抵达遵义、湄潭、永兴,在此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中华教育史上一页优秀而辉煌的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明种子,对日后此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通过参观,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了浙大西迁办学的艰苦和不易,真正理解了“求是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珍惜当下学习环境和资源,敢于追求真理,感恩奋进,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和决心。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师生在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前合影
织金洞
8月4日下午3时许,实习队伍抵达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焦树林和杨恩林两位老师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织金洞的地质历史以及洞内的地质结构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让实习学生们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魔力有了直观的感受。
随后实习师生有序地进入洞内,寻找老师口中喀斯特地貌地下结构的发育以及织金洞数次抬升的证据。织金洞内部空间广阔,钟乳石、石笋、石幔等地质奇观随处可见,随行老师在途中也进行了相应讲解,加深了学生们对喀斯特地貌地下结构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师生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纪念碑前合影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洞内景观
遵义会议会址
8月3日晚上,实习队伍还自行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欢迎仪式
8月5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贵州段)欢迎仪式在贵州师范大学东区会议中心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欢迎仪式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教授主持,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教授,教育部地理学科类专业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我校光华书院院长郑祥民教授出席了欢迎仪式。
刘瑾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规模、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等基本情况,并简单阐述了贵州的美丽中国建设理念和行动,同时预祝本次联合野外实习取得圆满成功。
郑祥民教授致辞,首先对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承办单位的精心筹备、用心付出表示感谢,然后从国家层面以及拔尖人才培养方面阐述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地理学应最终聚焦人地关系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最后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这次的宝贵机会,刻苦钻研、团队合作,积极认识地学问题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要将人生目标与事业目标相结合,传承地理人对学科的热爱与奉献。
随后的专题报告环节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副院长杨广斌教授主持。陈敬安研究员以“中国水库生态环境特征与研究展望”为题,从水库生态环境特征、保护治理对策与研究展望两个方面展开进行阐述。周忠发教授则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与地理学学科发展”为题,从喀斯特(岩溶)与空间分布、贵州喀斯特与发育形态特征、喀斯特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喀斯特山区地理学学科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贵州段)欢迎仪式
贵师大博物馆
上午的大会结束后,参与此次联合实习的师生移步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参观。教育部地理学科类专业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我校光华书院院长郑祥民教授也参与了参观。
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常设展厅共有4个,分别为:见形厅、见灵厅、见神厅、见智厅,分别展示了贵州地质地貌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多元与多样、民族民间艺术和技艺,以及在贵州山地文明陶养下,贵州师范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与此相关的八个领域。贵师大博物馆是集陈列、教育、研究、典藏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立体展现贵州山地的鲜明特点和学校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加深了实习师生对贵州地质历史、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的认识与理解。
郑祥民教授(左四)参观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
我校学生参观博物馆中
分组汇报
8月5日下午,各小组齐聚一堂,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一楼教室进行了中期分组汇报,对贵州段前半部分的实习成果进行展示。各小组结合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分别聚焦茶旅融合、宅基地改革、石漠化等,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汇报结束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从研究尺度、方法选取、对比分析等多方面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分析问题。
中期分组汇报
青岩古镇
傍晚,实习队伍抵达青岩古镇进行考察。青岩古镇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
目前该古镇商业化程度较高,实习师生在此处展开了市场调研等考察活动,并品味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切实感触此地的饮食文化、乃至于人文情怀。
郑祥民教授(左七)等与实习师生共同参观青岩古镇
花江大峡谷
8月6日,实习队伍来到关岭花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峡谷位于珠江流域上游北盘江花江段,喀斯特面积占比为88%,是多个国家项目实施石漠化治理研究的核心区。
8月6日13:00,实习队伍首先对关岭站顶坛生态水文观测场进行考察。在喀斯特峡谷关键带水文观测场,李渊老师结合花江大峡谷岩石裸露情况、水文地质结构和降雨类型阐述了这个干热河谷产生干旱的原因,并结合观测仪器的实地介绍和对四种木本植物(花椒、核桃、枇杷和金银花)的吸水模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成果分享向实习队伍介绍了喀斯特水文关键带水文过程与植物水分利用的关系。另有博士研究生同学介绍了表层岩溶带水文过程定位观测的研究工作。
实习队伍考察顶坛生态水文观测场
8月6日14:00,实习队伍来到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岭站)。关岭站位于珠江流域上游北盘江中段,其核心区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贞丰县交界的花江峡谷两岸,辐射北盘江流域。赵宇鸾老师从区域特点、国家战略、学科需求、研究历程、建设目标、设施布局、建设路径几个方面向实习队伍介绍了关岭站。实习队伍随后参观了喀斯特旱地农业观测试验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系统和构造侵蚀机理系统。
实习队伍考察关岭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8月6日16:20,实习队伍来到观山海。杨广斌老师讲解了喀斯特石漠化强度分级标准,并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团队在此处开展的研究工作。罗娅老师补充强调了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概念的辨析,强调了石漠化的治理在不同时期是有所不同的,并阐述了石漠化形成的动态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郑祥民教授则从湖南、贵州、广西的实习线路设计出发,强调了以点及面深入思考地学问题和以地理所学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重要性。
实习队伍考察观山海
罗甸大小井
罗甸大小井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天下奇洞"和"东方洞穴博物馆",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教授针对此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二元结构、此处地下河的出露情况进行着重介绍。水文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大贵州滩”东部,发育着一条规模巨大的地下河水系,即出露于罗甸县董当村的大、小井河。大小井地下河系统发育于贵州高原南部斜坡地带,由大井地下河系和小井地下河系组成。地下水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本次对大小井出露处的观测对贵州段前半程的喀斯特地貌观测进行了补充与相互映证,丰富了同学们对喀斯特地貌的认知。
周忠发教授讲解罗甸大小井处地质情况
大井地下河系、小井地下河系地表汇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