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天下 |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记(湖南段)

发布者:李书媛发布时间:2024-08-06浏览次数:10

2024年7月28日,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正式启动。本次实习由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教育部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主办,湖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联合承办。联合实习将于7月28日至8月12日在湖南、贵州和广西三省举行,总行程约2500公里,历时16天,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参加。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祥民教授、周立旻教授、王辉老师以及6名本科生参加。


本次实习的主题为“城湖山江海,寻道湘黔桂”,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湘黔桂三省(区)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名城、名湖、名山、名江、名海的综合考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文要素交互关系、区域综合性与地域性差异性等问题,锻炼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路线示意图


开幕式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

7月29日,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开幕式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校图书馆报告厅召开。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我校原校长、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原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惠泱河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国家督学、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原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教授,原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杨胜天教授等嘉宾,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联合承办单位的校院领导,以及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大会第一阶段由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首先致欢迎词,对与会嘉宾和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教授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联合承办方表示衷心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表示野外实习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系密切,教指委将进一步加强对联合野外实习的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武教授从实习主题和关注问题、实习线路和日程安排、参与高校和实习人员等方面对联合野外实习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理事长、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祥民教授作实习动员讲话,要求同学们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扬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和创新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跨区域地理学联合实习。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全体师生合影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合影


大会第二阶段由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秘书长,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周立旻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作了《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与野外实习》的报告,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强调了野外实习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紧密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作了《浅谈地理学的科学问题和教学内容》的报告,以碳排放研究为例,阐释了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地理学科学问题的途径。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饶志国教授基于湖南省的重大考古发现介绍了湖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从全球温度、降水变化和洞庭湖演化的角度探讨了湖南省的人地历史关系。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毛德华教授讲解了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形成规律,并从江湖关系和洞庭湖区两个视角介绍了洪涝的减灾对策。专家们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同学们收获颇丰。


岳麓书院

7月29日下午13:00,实习队伍来到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的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何峰老师介绍了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布局特点及文化传承,让同学们深切认识到岳麓书院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象征,更是儒家理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典范。通过考察书院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落和幽爽宜人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认识到书院选址的地理原因,对古人教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有了深刻理解。


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演变,从私学到官学,再到现代化高等教育学堂,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仍在这里代代相传,其文化氛围和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实习队参观岳麓书院

岳麓山

7月29日下午15:00,实习队伍来到了岳麓山。岳麓山位于长沙市西郊,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在考察过程中,易立文老师详细讲解了岳麓山的地质构造演化,包括山体形成的地质背景、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化变迁,以及清风涧内的褶皱构造等,深入剖析了这些地质现象如何反映出地壳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讲解,同学们对岳麓山的成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老师还带领大家通过感受清风峡的风向,分析了山谷内凉爽清风的成因,介绍了清风峡内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增强了同学们对地理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座岳麓山,半部民国史。”岳麓山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也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世人的目光,此次实地考察让同学们对岳麓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有了更深理解。

老师讲解岳麓山的地质构造演化

湘江西畔

7月29日下午16:30,实习队伍来到了湘江西畔。隔湘江遥望江东,黄军林老师从自然山水联系的角度讲解了长沙市“城中有山,江中有洲,江边有垸”的城市地理环境,激发了同学们对长沙市“山水洲城”空间格局形成的讨论与思考。韩龙飞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介绍了橘子洲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成因,并深入探讨了橘子洲的洪涝问题和防汛方案。


随后,队伍沿河堤一路北行,朱佩娟老师引领同学们思考湘江两岸建筑高度不同的原因,引导同学们对湘江西畔生活岸线开发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此次实地考察启发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辩证看待城市建设,以专业规划者的视角对城市规划布局做出合理判断。同时也深入领略了长沙的文化底蕴与山水洲城的独特魅力。

橘子洲

老师讲解长沙市山水洲城空间格局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机械产业典型企业

7月30日上午,实习队伍来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三一重工十八号厂房和铁建重工第二产业园。三一重工十八号厂房被赞誉为亚洲顶尖的智能化制造车间,具备每小时下线一台泵车的卓越效率,有“灯塔工厂”之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三一重工的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产业链布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厂房内的自动化生产线和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令大家叹为观止。

实习队伍在三一重工十八号厂房内合影

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区作为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盾构机,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到园区内如钢铁巨龙般、独立自主建造的盾构机即将下线发运往意大利、哥伦比亚等国家,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强大。接着,同学们来到展厅,系统了解盾构机的生产流程以及多年来工程师们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从巨大的刀盘到精密的控制系统,处处透露着工程师们的匠心独具。此外,朱佩娟老师还引导大家思考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鼓励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全体师生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区内合影

参观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区

屈原垸

7月30日下午13:30,实习队伍来到了屈原垸。屈原垸位于湘江、汨罗江注入东洞庭湖交汇处,属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之一,防洪压力较大。堤垸是洞庭湖地区的特有景观,居民们通过修筑堤垸来向水要田,形成了独特的堤垸文化。通过毛德华教授和韩广教授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堤垸的历史演变、空间结构和形成的地理基础。在提及关于“人地关系”和“人水关系”的冲突时,老师通过稻虾养殖的案例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今,洞庭湖区以“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政策为指导,堤垸人地关系逐渐缓和。这一政策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屈原垸(垸外)上涨的湖水

 屈原垸(垸内)的农田和杨树

岳阳楼

7月30日下午16:30,实习队伍来到了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易立文教授以洞庭湖的地质演变为脉络,通过元古代至新生代漫长而复杂的构造运动为师生们细致勾勒了洞庭湖的地质演化史。马恩朴教授则引导同学们从人文的角度探讨岳阳楼如何成为文化传承的象征。在岳阳楼景区,讲解员带领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先人的家国情怀使得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岳阳楼记》中的忧乐精神。尽管历经沧桑,岳阳楼依然屹立在洞庭湖畔,每一次的修复与重建,都是对岳阳楼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尊重。岳阳楼不仅是岳阳的地标,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师生在岳阳楼前合影

城陵矶(洞庭湖入长江口)

7月31日上午8:30,实习队伍抵达城陵矶。城陵矶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港,位于长江和洞庭湖的交界处,具有抗洪和调流作用,是湘北内联四水、外通江海的第一港。在此,老师们详细阐述了洞庭湖的水系结构、水文特性以及其在水资源调节中的关键角色,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与长江之间复杂水文关系的深远影响。马恩朴教授特别强调了城陵矶港在区域航运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以及它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推动作用。此次考察加深了学生对江湖关系的科学认知,为理解湖泊与河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城陵矶考察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7月31日上午10:00,实习队伍来到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作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基地,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通过研究人员的详细讲解,同学们了解到洞庭湖站的科研方向聚焦于流域环境变化与湖泊生态水文响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提升、湿地农业与湿地资源利用等领域。洞庭湖站还通过长期实验样地和中尺度观测研究平台,不断深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为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湿地保护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体师生在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合影

参观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控制实验场

学术报告

7月30日晚,在张家界武陵源百丈峡酒店报告厅中,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杨波教授作了题为《张家界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过程》的学术报告。杨波教授首先对张家界地貌的起源、定义和价值进行了全面介绍,让大家对这一独特的地理现象有了初步认识。随后深入剖析了张家界地貌的显著特征,细致讲解了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方法及其形成条件。教授的讲解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即将进行的张家界实地考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大家对地理科学探索的热情。

杨波教授作《张家界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过程》的学术报告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首批5A景区、世界自然遗产,以其独特的地貌吸引了众多地理学子前来考察。8月1日,实习队伍来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深入了解了张家界地貌的发育原因。张家界地貌是一种独特的砂岩地貌类型,其母岩为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地貌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以及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造就了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独特地貌景观。张家界地貌类型涵盖柱状单峰、片状峰林、带状峰墙、峰丛、方山、平台,以及峡谷和峰谷等,这些形态代表了砂岩峰林不同的发育阶段。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探讨了黄石寨的形成过程,如雾海金龟、飞云洞等;在天桥遗墩,同学们通过实地观测进一步理解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这四个张家界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下山途中,同学们还对张家界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垂直节理、根劈现象等现象进行了考察。


中午,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氧吧广场隆重举行了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张家界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下午,同学们沿金鞭溪一路前行,途中于金鞭岩思考石柱上植被生长的原因,于双龟探溪观察交错层理现象,于紫草潭认识潭水和湖穴的形成原因......考察期间,同学们还参观了张家界地质博物馆,通过5D电影生动再现了古地质时期以来张家界地质地貌的变迁。此次考察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张家界的壮丽自然景观,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于定海神针前合影

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张家界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参观张家界地质博物馆

分组汇报

8月2日上午,各实习小组齐聚一堂,就湖南段的实习经历进行了精彩的分组汇报。各小组代表生动地展示了在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汇报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们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点评与建议。他们不仅从专业角度出发,帮助同学们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更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追求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小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