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教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10浏览次数:866

  6月5日下午,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教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讨会在资环楼271会议室顺利举行,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副处长陈灵犀、王玉琼、朱捷,学院人才培养委员会委员等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主持。

1

  首先,院长刘敏教授代表学院对教务处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表示感谢。刘敏指出自去年学校正式成立地球科学学部以来,学院就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地理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积极着手进行调研和学科专业布局,提出实施地理学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和“多元培养”模式。经过1年的国内外调研、征求意见和讨论,围绕“国际一流学科”的地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架构基本形成,培养精英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地理学创新型人才条件已基本成熟。刘敏重点阐述了这次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途径,针对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规格和定位、课程体系递进优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的开课方式、授课内容、考试考核方式,最后就实质性推进与国际著名高校“2+2”培养等模式做了介绍。

2

  副院长王军教授就“基于学部制架构的地理学人才培养方案”向与会领导专家做了汇报,他提出本次新方案是经过学院学生座谈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座谈会、学术委员会以及国内外专家咨询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王军表示,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对接学科专业前沿,强化实践实习环节,重视不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并增加了国际性课程板块。与国外多所高校实施的“2+2”项目作为多元模式之一,对拓展本科生国际视野提供平台。随后,院长助理余柏蒗副教授针对“地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的建设进行详细阐述,介绍了“数字天目山”、“虚拟城市(上海)”、“地理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平台”三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前期基础和下一步研究与建设重点。

3

  听取汇报后,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首先对本次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表示肯定。他认为小班化教学、国际交流以及严格的考核办法是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方式,他强调本科需重视通识教育,在夯实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并就评教方式、建设经费、增设新专业等提出建议。陈灵犀副处长对学院新一轮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修订表示充分肯定,建议尽快完善提交。朱捷副处长提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培育与建设,地理学院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可先期启动起来。王玉琼副处长提出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新办法,提出地理学科发挥重点学科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着手培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奖项申报。最后,学院人才培养委员会委员与教务处领导就推进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展开积极讨论,献计献策。

4

  段玉山在总结时表示,本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研讨是学部学院成立以来就地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与学校职能部门的正式汇报与对接,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学院将在大家意见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实施方案,同时,也衷心希望教务处给以全力指导、支持和保障。

  本次研讨会是一年来,全院师生围绕新一轮学科建设目标,针对地理学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下联动和充分研讨基础上形成的课程体系架构与实施方案,体现了问题意识和针对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相信随着学校综合改革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推进,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将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取得累累硕果。

文/图 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