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庸地理大讲堂·自然地理与环境地理学术论坛”在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3浏览次数:2178

       1211日,地理科学学院焕庸地理大讲堂自然地理与环境地理学术论坛”在我校闵行校区地学楼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九位专家学者齐聚闵行一同探讨自然地理与环境地理学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在焕庸地理大讲堂平台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梅兵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主持。

1

论坛会场

 

    梅兵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首先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她介绍了学校概况、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双一流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机遇。同时她指出地理学一直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我国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有众多的第一,为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期望各位专家继续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和地理学科的发展,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2

梅兵副校长致辞

 

    在论坛报告环节,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于贵瑞研究员首先做题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氮通量观测研究的报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碳通量时空分布格局研究进展和氮通量时空格局研究进展三大主题展开分析我国碳氮水通量时空格局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3

国家杰青获得者、于贵瑞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来自暨南大学的曾永平教授人类活动与区域有机污染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主题报告。通过两个案例解读了珠江三角洲有机污染物的区域过程演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于滨海环境的影响。

4

国家杰青获得者、曾永平教授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麦碧娴研究员“持久性卤代有机物的区域污染与食物链传递”为题,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思路,利用分子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沉积物/水体中HFRs区域污染态势、来源与行为和水生生物中PHCs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5

国家杰青获得者、麦碧娴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我院王格慧教授“大气雾霾中硫酸盐形成与作用机制”主题报告,通过对我国雾霾期硫酸盐暴增机制研究,提出了氨气在中国霾形成中的独特重要地位,对比了伦敦雾和中国霾产生原因,深入揭示了其形成机理以及生物毒性的差异。

6

国家杰青获得者、王格慧教授做学术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朱永官研究员城市生物地球化学绿色空间与健康报告。他提出了城市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需要宏观-微观的结合,城市-城郊土壤是城市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点城市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不仅需要关注传统的污染物,也需关注新污染物和微生物

7

国家杰青获得者、朱永官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周东美研究员“重金属的土壤环境界面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主题进行报告,分享了其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与污染控制方面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土-水界面环境化学过程:平衡与能量关系,并发展了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创建了“静电模型”(EUM/ETM)系统、深入地揭示亚细胞分布及土壤重金属食物链传递机制

8

国家杰青获得者、周东美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夏星辉教授的报告以“含沙河流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为主要研究问题,探讨沉积物再悬浮沉降过程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结合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实例研究,通过水动力学和水环境模拟等研究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9

国家杰青获得者夏星辉教授做学术报告

 

    最后来自我校的两位国家优秀青年学者侯立军教授和杨毅教授分别“河口湿地氮循环关键过程与微生物作用机理”和“纳米颗粒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主题报告

10

国家优青获得者、侯立军教授做学术报告

 

11

国家优青获得者、杨毅教授做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参观了我校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城市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模拟实验室。

12

 

13

与会学者参观我校实验室

14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