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于11月17日至19日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176家单位共13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科技服务工作者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黎夏教授和余柏蒗教授被聘为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响教授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将承办2019年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在此次年会中,余柏蒗教授与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广州大学吴志峰教授和武汉大学沈焕锋教授共同组织了“城市遥感”的专题会场。在专题会场中,余柏蒗教授基于城市遥感与GIS开发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作了题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多维信息提取与知识发现”的学术报告,从城市社会经济特征模拟与分析、多尺度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与知识发现、城市空间结构对社会经济特征影响三方面展开介绍。研究成果聚焦于使用夜间灯光、LiDAR等新型遥感数据,改进了一批信息提取与知识发现的方法,提升了城市多维信息的遥感分析与知识发现能力。专题会场中,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中科院等多家单位的12位城市遥感领域教授,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度空间、多源高分遥感应用等方面做了精彩报告。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吴志峰教授(广州大学)、徐涵秋教授(福州大学)、邵振峰教授(武汉大学)、孟庆岩研究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谭琨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唐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杜培军教授(南京大学)、廖明生教授(武汉大学)、刘永学教授(南京大学)、付迎春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沈焕锋教授(武汉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唐曦副教授、博士后姚申君和陈佐旗等也参会做了专题报告。
唐曦副教授作了题为“信息化地图设计”的学术报告,唐老师首先从地图制图发展中设计环节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强调"人本回归"和"美学介入"的哲学价值。接着,针对现代地图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瓶颈,提出创意驱动的地图(集)时空信息整合设计概念,给出了整合设计原则、流程和整饰方法。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地图研究所即将出版的新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详细剖析该图集中若干案例。最后,唐老师鼓励GIS、测绘和地理学界重新认知地图设计内涵价值,将地图的时空叙事和视觉传达功能与科研其他业务环节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地图及信息设计的整合价值。
姚申君博士作了题为“行人交通事故建模中暴露估算研究”的学术报告,以香港观塘区为例,介绍了估算行人暴露量的Space-time Path(STP)、Equal Potential Path Tree(EPPT)以及Weighted Potential Path Tree(WPPT)方法,通过结合负二项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进行了行人交通事故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在仅有精确度不高的出行调查数据的情况下,研究提出的估算暴露量的三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与STP相比,PPT(EPPT和WPPT)方法均能更好地度量行人暴露量。
陈佐旗博士作了题为“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空间结构识别”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一种将城市要素与地形要素进行类比的思想,并将局部等值线树算法应用于夜间灯光数据中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识别。该方法成功地识别出了上海33个城市(副)中心及其相关社会经济属性、形态指数和空间层级关系。利用本方法,还成功提取了中国的北京、广州以及美国的纽约和辛辛那提等四个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