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境污染、各种慢性和爆发性传染病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促进我国地理信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开展和应用,培养更多公共卫生与地理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简称CPGIS)携手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于7月24日至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行了第四届“地理信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在40度高温的申城,来自国内外10多位相关领域有较高建树的华人学者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业务部门的70多位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研讨会合影
7月24日上午,开幕式在闵行校区资环楼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致开幕辞。刘敏院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及学校地理学科的概况,回顾了CPGIS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合作举办健康GIS相关培训及论坛的良好合作历史,并对华东师范大学、CPGIS及中国地理学会三方强强联合举办相关会议,促进地理信息科学在我国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发展的广阔前景充满希望与期待。随后施迅教授及杨林生研究员分别代表CPGIS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作了重要发言,介绍了地理信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再次对华东师范大学长期承办该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刘敏教授
施迅教授
杨林生研究员
随后,研讨会培训部分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地理系施迅教授题为“绘制疾病分布图的基本原理”的演讲中开始。之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系主任王法辉教授、南佐治亚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屠威教授分别就公共卫生研究中的区划问题、空间分析问题与多层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讲座介绍与上机培训。参会人员学习了地理信息科学在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最新方法与分析工具,并通过上机训练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施迅教授
王法辉教授
屠威教授
在7月25日下午至26日下午的会议论坛时间,研讨会为各位参会人员准备了丰富的讲座盛宴。在空间流行病学专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志杰副教授回顾了空间流行病学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中国疾病预防中心戚晓鹏副研究员以传染病爆发规律以及城市公园健身场所评价为案例,阐述了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王劲峰研究员展示了地理探测器及其在健康、环境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张志杰副教授
戚晓鹏副研究员
王劲峰研究员
在环境污染与疾病专场,各位专家与参会人员一起探讨了公众关心的大气污染与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王格慧教授首先介绍了PM2.5的历史、现状和成因;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进一步介绍了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中南大学测绘与遥感科学系的邹滨副教授则从4R视角重点介绍了时空精细制图模式下的人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新进展与个体PM2.5暴露风险规避新技术。
王格慧教授
阚海东教授
邹滨副教授
在老龄化与养老专场,佐治亚大学地理系穆岚教授利用地理、区划、人口流动等方法分析了美国的养老问题,令与会人员对美国养老的相关政策有了全面的了解;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程杨副教授则立足国内,介绍了应用两部移动搜寻法对北京养老院及医疗机构的空间可达性评价。
穆岚教授
程杨副教授
讲座之余,研讨会邀请了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上海地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ESRI中国进行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实际项目经验分享。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与上海地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了上海市气象局的健康气象预报服务实例,包括其开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中暑、感冒、儿童哮喘和COPD气象风险预报产品。ESRI中国则介绍了ArcGIS软件在当前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下,新一代WebGIS平台的技术理念、发展趋势以及在卫生行业的应用新模式。
彭丽高级工程师
罗政东高级咨询师
研讨会最后,中国科学院杨林生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以地理学的视角,强调了健康地理转型中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探讨了健康地理研究的发展因素,以“迎接健康地理研究的信息技术新时代”。
杨林生研究员
经过三天的培训与讨论,本届“地理信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研讨会顺利闭幕。参会人员纷纷表示了解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科学与公共卫生健康交叉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了不少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析手段与工具的实际操作经验,收获满满,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