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春教授的报告首先介绍了Shewanella细胞外电子转移的过程、两大机制及两大方向,随后详细阐述了Cytochrome c、CymA等对反硝化作用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亚硝酸盐毒性的抑制机理。最后,他总结了Cyts c作为一种单独的蛋白质或一组蛋白质,对细菌生理的影响比先前预期的更为多样。
李香真研究员的报告围绕“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大尺度上的构成规律”和“中国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异”这两个核心的科学问题展开。李香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的过程,随后阐述了微生物在大尺度上的构成规律,之后又详细阐述了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异,最后,介绍了功能微生物类群的监测方法和模型以及微生物组数据库建设以及使用等内容。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报告,开阔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大家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机理的认识,获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会后,高海春教授和李香真研究员参观了地理科学学院城市自然地理过程与模拟实验室。
14日下午,高海春教授和吴电明研究员团队继续就“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机理”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开展后续合作达成了一致意向。
15日上午,叶春翔研究员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大气中的活性氮物种是指氮氧化物及其氧化产物,提出了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循环扰乱自由基化学反应,产生O3和含N的气溶胶,其中健康效应和气候效应是我们社会的主要关注点。并且由于活性氮的痕量和快速转化,活性氮的测定依赖于精密的分析仪器。随之介绍了在2013年的飞机航测实验和2019年的纳木错外场观测中收集的数据,来进一步说明活性氮化学的两个科学论据。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报告,开阔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大家对大气活性氮的认识,获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会后,叶春翔研究员参观了地理科学学院城市自然地理过程与模拟实验室。
15日下午,叶春翔研究员和史贵涛教授、吴电明研究员团队继续就“硝酸盐同位素”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开展后续合作达成了一致意向。
高海春,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海春课题组主要聚焦于系统解析无机和有机物降解模式菌奥内达希瓦氏的环境适应性及机制,关注呼吸途径及调控、不良环境应对机制及调控、和单细胞及群体生活方式的选择与调控等方面。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在包括ISME J、Mol Microbiol、Environ Microbiol、J Biol Chem、J Bacteriol、和Appl Environ Microbiol等微生物权威期刊50余篇。研究成果在分子层面上加深了对环境微生物的理解,拓宽了环境微生物研究视野,整体水平居于国际前沿。
李香真,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土壤微生物专项网副组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基因组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草原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开展了工作,阐明草原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功能特征,揭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建设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库。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曾担任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Annals of Microbiology,Soil Ecology Letters等期刊的编委。
叶春翔,博士,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活性氮化学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2016)、Science (评述,2015)、ES&T(2016, 2017,2018)、Sci. Rep.(2019)、ACP(2018)等SCI期刊上。2017夏至今就职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两年来建设大气活性氮光化学循环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框架,利用TD-LIF-NOy,EESI-LTOF-MS等波谱技术和气溶胶流动管等反应模拟平台开展活性氮氧化物表面光化学的外场观测和实验室模拟。近期组织青藏高原大气光化学及其对大气活性氮浓度变化响应的闭合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式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