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下午2:00,地理科学学院2018-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全院教师大会在河口海岸大楼B101报告厅顺利举行。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主持本次大会。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会议。
刘院长在回顾地理科学学院第二学期的主要工作时指出,我院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比较傲人的成绩。“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持续稳步进行,2019年3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大共有12个学科进入相关学科领域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排名前1%,其中,地球科学(Geoscience)继续稳居ESI排名前1%学科。学术论文发表保持稳步增长,高层次论文入选近20篇。束炯教授团队在《自然》子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大气汞排放的跨省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在汞污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HSC水文模型研究获Top期刊“亮点”报道。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对接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持续推进“地理学”一流课程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强化优秀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市双委“地理科学工作站”建设,举办了跨区域野外实践教学与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第二届上海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院师生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了地理科学学院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在科研实践工作方面,学院大力推进科研竞赛与就业创业工作,我院共有2项作品被选送2019年“挑战杯”上海市赛,有1项进入全国赛;成立学社实践项目-“地球说”讲师团,以地理教育为依托,进入中学进行地理课程实践。在对外交流方面,本学期我院邀请国内外学者来访交流累计25次,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刘丛强、南非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中科院杰青裴韬研究员、武汉大学长江学者张良培教授、南师大“万人名师”汤国安教授、中科院 “青年拔尖”刘倩研究员等国内外权威学者。同时举办了“地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19年度青年科学家(学者)国际论坛-地理科学学院分论坛。在党建工作方面,完成了教工支部的拆分、组建工作,完成了第三轮第二巡察组巡察,持续推进与崇明绿华镇党委的共建。
展望下阶段主要工作安排,刘院长强调,学院将紧扣学校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地理学“高峰学科”、“一流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人才聚集”战略,以“跨越式发展”优化队伍结构,通过PI团队聚焦科学问题,重点培育与冲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冲击国家级奖项,力争到2020年,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应用的标志性成果,积极应对2020年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以及地理学学科评估工作。同时,继续全面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育计划,积极申请虚拟仿真国家级项目,进一步夯实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教育部师范类认证和精品课程建设,落实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修编出版工作,做好暑期全英语课程、野外实习工作。最后,刘院长就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质量提升;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出国交流、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依托“高峰高原”、“双一流”、校庆70周年等计划,以及学部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基地与团队等事项对下一阶段学院工作做出了安排。
最后,段玉山教授提出,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离不来所有老师的努力,希望学院能够不断聚集人才,为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在暑假期间做好安全工作,常抓实验室安全不放松。

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围绕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和工会工作七个方面对学院第二学期的主要工作进展进行了汇报,同时对下一阶段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等主要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院长在回顾地理科学学院第二学期的主要工作时指出,我院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比较傲人的成绩。“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持续稳步进行,2019年3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大共有12个学科进入相关学科领域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排名前1%,其中,地球科学(Geoscience)继续稳居ESI排名前1%学科。学术论文发表保持稳步增长,高层次论文入选近20篇。束炯教授团队在《自然》子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大气汞排放的跨省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在汞污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HSC水文模型研究获Top期刊“亮点”报道。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对接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持续推进“地理学”一流课程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强化优秀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市双委“地理科学工作站”建设,举办了跨区域野外实践教学与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第二届上海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院师生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了地理科学学院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在科研实践工作方面,学院大力推进科研竞赛与就业创业工作,我院共有2项作品被选送2019年“挑战杯”上海市赛,有1项进入全国赛;成立学社实践项目-“地球说”讲师团,以地理教育为依托,进入中学进行地理课程实践。在对外交流方面,本学期我院邀请国内外学者来访交流累计25次,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刘丛强、南非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中科院杰青裴韬研究员、武汉大学长江学者张良培教授、南师大“万人名师”汤国安教授、中科院 “青年拔尖”刘倩研究员等国内外权威学者。同时举办了“地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19年度青年科学家(学者)国际论坛-地理科学学院分论坛。在党建工作方面,完成了教工支部的拆分、组建工作,完成了第三轮第二巡察组巡察,持续推进与崇明绿华镇党委的共建。
展望下阶段主要工作安排,刘院长强调,学院将紧扣学校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地理学“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地理学“高峰学科”、“一流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人才聚集”战略,以“跨越式发展”优化队伍结构,通过PI团队聚焦科学问题,重点培育与冲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冲击国家级奖项,力争到2020年,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应用的标志性成果,积极应对2020年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以及地理学学科评估工作。同时,继续全面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育计划,积极申请虚拟仿真国家级项目,进一步夯实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教育部师范类认证和精品课程建设,落实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修编出版工作,做好暑期全英语课程、野外实习工作。最后,刘院长就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质量提升;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出国交流、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依托“高峰高原”、“双一流”、校庆70周年等计划,以及学部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基地与团队等事项对下一阶段学院工作做出了安排。
最后,段玉山教授提出,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离不来所有老师的努力,希望学院能够不断聚集人才,为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在暑假期间做好安全工作,常抓实验室安全不放松。
本次大会通过对第二学期主要工作进展的回顾和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展望,勉励地理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继续“抓住机遇”,“凝心聚气”,为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