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焕庸地理大讲堂-地理信息科学学术论坛”日程安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5浏览次数:1532

期:2016年11月20日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资环楼354室

主持人:刘敏 教授

学术报告

焕庸地理大讲堂海报-新

 

报告人简介(按报告顺序):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遥感信息工程系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年度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奖、2008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和2014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朱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动态三维数字地表建模与分析、数字摄影测量、多维动态GIS与虚拟地理环境等,出版了中英文学术专著6部,发表260余篇学术论文。朱庆教授还担任《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测绘地理信息》和《建设管理国际学报》编委,第十三届和十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WGV/4联合工作组长。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金穗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袁林旺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首届校“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曾获得第三届江苏省青年地理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兼任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资源科学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GIS时空数据模型;(2)时/空分析方法;(3)数学模型的地理学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在IJGISTGISIEEE TKDEEPBComputers & Geoscience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物发表SCIS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本。

刘小平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08.7),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3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委员。

主要从事地理模拟、空间智能及优化决策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同时担任国际著名GIS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英国)、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审稿人,国内核心刊物地理学报测绘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等审稿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南粤百杰(2015)等获得者,获丁颖科技奖(2001)、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TWAS)地球科学奖、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首届杰出学者奖等。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地理学会GIS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黎夏老师长期在地理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地理模拟系统理论框架及实现平台、模型纠正和转换规则的知识发现、城市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模拟、协同空间模拟与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出版著作6部,共发表200多篇GIS和遥感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最顶级地理信息科学刊物(IJGIS)发表论文近30篇。是该刊物2000-2012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最多论文的作者,被列入1987-2011期间IJGIS发表的经典和需熟悉的论文之一。2011年在地理学一级学科国际最顶级刊物《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发表了国内首篇第一作者的论文。是Elsevier 20142015年度的中国高被引学者。

同时,黎夏老师担任著名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编委、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编委、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编委、Environment and Planning编委、GeoJournal编委;《热带地理》副主编、《科学通报》编委(Associate editor)及《遥感学报》编委。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985平台建设和211学科建设等项目。

杨必胜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3S集成与空间信息通信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大地测量学会第四委员会第五工作组主席(2011-),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委员会第一工作者秘书(2008-2012),曾获第二届武汉青年科技奖,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PSRSESRI Best Scientific Paper in GIS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两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雷达数据特征提取与三维重建、多平台空间数据(无人机测量、移动测量等)融合建模、智能位置服务。长期从事多平台、多角度观测数据(低空UAV、地面移动测量等)高精度联合处理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广义影像点云的数据模型、处理模型与表达模型,建立了面向三维城市模型渐进式重建的广义影像点云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三维城市模型从可视化到可计算分析的跨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引用近290余次。主持了包括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目

杜培军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获第十三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2高校GIS论坛GIS创新人物奖、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与城市遥感,在高光谱遥感影像支持向量机分类、基于集成学习的多源遥感影像分类与变化检测、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遥感、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遥感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6部。

杜培军教授IEEE高级会员,SPIE会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理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CNISDE)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高光谱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GRSL)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测绘通报》、《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核心期刊编委。

何春阳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3年)和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获得者(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与城市可持续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20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近50篇,被SCI/SSCI他引近700次,单篇最高引用105次。主要学术贡献为:(1)发展了以区域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动力学(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LUSD)模型为核心的系列土地利用模型,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多尺度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的有效结合问题,提高了对区域土地利用过程的模拟和表达能力;(2)综合利用多源遥感信息,尤其是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揭示了我国城市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提高了对我国景观城市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主任。

4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4次进入北极地区考察。主要从事极地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在SCI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PNAS一篇,在极地冰架和海冰研究方面有深厚研究积累。

关庆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信息基础设施组高性能计算委员会主席,制图与地理信息协会(CaGIS)成员,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与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基础软件研发、地理计算与空间分析、普适计算(高性能地理计算)、地理计算智能(Geo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高性能地理空间计算 (High-performance Geospatial Computing)及时空动态分析与模拟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alysis and Modeling)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于美国孟菲斯大学及法国海军学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兼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议选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中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W2GISGeoinformatics等多个系列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tial, Temporal and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ystems》及《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杂志编委,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二十多种国际期刊或学术会议的论文审稿专家。现为城市空间优化与智能交通研究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GIS-T),空间运筹学及定量方法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等。近年来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863子课题等研究项目。于IJGISCEUSEPBTransactions in GIS,测绘学报,遥感学报,中国图像图形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余柏蒗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城市空间信息遥感分析,城市三维形态遥感,夜间灯光遥感等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IJGI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Applied Ener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近30篇。

余柏蒗教授担任Remote Sensing, Cogent Geoscience编委会成员,Remote Sensing特刊客座编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通讯评审专家,美国地理学家学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AAG)、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ASPRS)、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CPGIS、中国地理学会等多家协会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