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艺主持了开营仪式,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同时也恭喜同学们在参选的同学中脱颖而出。研究生院招生办许福岩老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概况和夏令营举办的相应情况,并针对营员们关心的研究生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从推免生接收程序、研究生资助体系等方面入手,向营员们介绍了我校研究生招生、培养的特色与相关政策。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教授围绕地理科学学院的建设目标、建设基础、建设内容和预期成效四个主题,介绍了地理科学学院的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建设成就、学科平台、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等内容。开营仪式结束后,学院各创新基地负责人对各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刘敏教授代表城市自然地理过程与模拟创新基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讲解了两个研究案例——城市或城市群环境过程综合研究与河口系统生态-生物地球化学综合模拟,并提出了环境地理学应对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姚申君副教授代表地理空间分析与地理计算集成创新基地对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和GIS团队的成员和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白开旭副教授代表遥感与GIS创新基地对研究团队的招生情况,导师研究方向与成果,毕业生去向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段玉山教授代表地理教育改革与学科发展创新基地介绍了地理教育学科点概况、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点平台资源。
王永杰副教授对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创新基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
乐群副教授对地理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谭琨教授对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领域)专业进行了介绍,包括办学特色、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招生计划等详细信息。
听完老师们对研究团队的介绍后,参营同学也依次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表明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使得老师们和营员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2.学术报告
7月8日下午,八位老师及一位研究生代表就各自的研究方向开展了学术报告,交流环节中,同学们都积极踊跃的发言提问。整场报告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报告由吴电明研究员主持。王军教授做了关于沿海城市灾害风险研究的报告,余柏蒗教授开展了关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在研究城市问题中的应用的报告,何洪鸣教授就走进地球科学—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化评估这一主题进行了报告,叶超教授的报告主题为重建地方:人文地理学与GIS结合的路径与案例,营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中场休息时间播放了地理科学学院宣传视频,帮助参营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下半场报告由尹国宇副教授主持,吴电明研究员、白开旭副教授、乔枫雪副教授、陈龙研究员、博士生王丹赫进行了报告。
吴电明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土壤氮循环与大气环境,白开旭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近实时PM2.5浓度无缝制图研究,乔枫雪副教授就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降水模拟研究进行了报告,陈龙研究员开展了关于中国大气汞的扩散传输及健康效应的报告,博士生王丹赫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之冰盖断面观(监)测,营员们认真听取了报告,并表示收获良多。
3.分组汇报与结营仪式
7月9日早上,48位同学根据报名意向专业被分为自然地理学+气象学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领域)组、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组三个大组。三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分组汇报。本次分组汇报的题目是“为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从地理学的视角提出规划与措施,并结合拟报专业制定详尽的研究方案”,营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查阅文献,思考分析后就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研究方案和解决措施,评委老师们高度赞扬了各小组的汇报内容,也根据研究方案指出了能够继续改进的方向,最后各组同学与老师们进行了线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