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上午,“国家杰青”、中国海洋大学陈显尧教授应邀来我院访问,在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1011会议室做了题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与全球气候多年代际变化”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国家优青”、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主持,地学部主任丁平兴教授,王康研究员、冯志轩研究员、赵宁研究员等学院及学部5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陈显尧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关于“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然后针对“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变异如何影响北大西洋气候变化-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AMOC-AMO)?”、“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表面温度(AMOC-GMST)?”和“在全球气候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中起什么作用?”等上述三个核心研究问题,陈显尧教授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在顶级刊物Nature上发表。陈显尧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与前人普遍接受的观点不同,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与全球气候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AMOC的变异通过向中深层海洋的热输送这一过程,影响了北大西洋以及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变化,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起主导作用。陈教授强调,需要仔细分析依据耦合模式的大规律集合实验结果(LES,POGA)所得到的结论,明确所对应的物理过程和时间尺度。在讲座中,陈教授也提到了有些学者质疑他Nature论文。面对种种质疑,陈显尧教授团队进一步开展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来佐证自己的结论。
报告结束后,陈显尧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海洋深层水的位置变化是否会有影响”、“全球表面温度与海洋盐度变化”、“南极绕极流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与互动交流。
陈显尧,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兰州大学数学系本科(1994),兰州大学力学系博士(1999)。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首席。现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中文版常务副主编,国际刊物《Ocean Modelling》副主编。先后在丹麦科技大学、中国台湾中央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组织(CSIRO)开展访问研究。
在数学、力学、电磁学、数据分析方法、大气科学以及物理海洋学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物理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海洋年代际变异特征与机制”等热点问题取得重要认识。近五年来在Nature、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Climate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4、2017、2018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