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说”讲师团进校园 ——地理学子向高中生讲述华东师大地理人的责任与使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23浏览次数:1693

        2020年12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王丹赫、本科生陈嘉豪和胜冰琦前往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以“地理人的责任与使命”为题,向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19级党章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一堂妙趣横生的讲座。

        本次活动是我院团委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团委联合开展的第二次主题团日活动。地理科学学院团委响应华东师范大学团委、闵行团区委关于大中学团组织结对共建的号召,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结对共建,共同提升团学组织活力,促进青年交流成长。

        

 0001  1

           

        王丹赫博士首先向同学们做了主题为“祖国之南,地球之极”的报告,展示了中国地理人在世界最南端的科研与探索。钻探冰芯、海冰卸货,他用亲身的科研故事讲述着背后的信仰,对科考的执着,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科考本身的成就,而是更深层次地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在科考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政策和理念,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王丹赫博士提到最多的词是“祖国”,他还特别谈到了他在赶往考察站时候沿路的车辙,他说:在世界最南的地球之极,也有我们中国人的脚印,这是我们每一个地理人的自信与底气,在讲述地理人事迹的同时,王丹赫博士也传播了华师大地理人的信仰。

      

0004

跋涉南极的地理人的身影

   

      随后,本科生陈嘉豪和胜冰琦向同学们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前辈为社会奉献力量的典型事迹。

   

华师大地理人的使命与担当——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决策

        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距今已整整二十一载,这里是无数人旅途起点、归家的终点,同时也是中国、上海腾飞的小小落点。可是,浦东机场开始建设并不容易,最初的选址点发现了两条地震断裂带,并且长江南岸滩涂的潮间带栖息着上百种迁徙候鸟和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存在飞机安全隐患。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吉余教授首次提出将上海国际机场建造在海堤之外潮滩上的建议,使得机场湿地适时互补,候鸟栖息环境置换,这项工程开创了机场建设与生态工程并举的先河,将机场改建于海堤之外潮滩之上,减少征地数百亩,为国家节省数以亿计的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陈吉余教授从历史与经验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将理论落到实处。
      一位位地理学者像祖国河海一般在中国大地奔腾着,留下一串串足迹。地理学就在一个个不起眼的角落汇入我们的生活、默默守护着我们。

          

0005

    本科生陈嘉豪畅谈地理人精神

   

华师大地理人的使命与担当——与互花米草和解

        崇明岛是世界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却也曾经被各种问题困扰,其中互花米草入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起初,它被当做保护海岸的良方引进中国,安居落户后却大肆蔓延,形成了生物入侵。2006年,华东师大张利权教授在历年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崇明东滩大面积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案,研发了“关键时期刈割+水位控制”互花米草控制集成技术。2012-2016年,在互花米草控制基础上,华东师大学者研发的土著物种恢复技术和鸟类栖息地优化技术,根治了崇明东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全面恢复迁徙水鸟栖息地功能。
        数十年实地考察与试验才造就了最后互花米草根治的成功,凄风涩水、日晒雨淋,对祖国大地的那片热爱成为了无数艰苦奋斗日子中的信仰。

          

0006

本科生胜冰琦讲述师大人与互花米草数十年斗争

              

        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教授最终确定浦东机场的选址,虽历经奔波勘测的辛苦但最终实现了飞行安全与生态保护兼顾;华东师范大学张利权教授研发针对互花米草生物入侵提出可行方案,结束了地理人数十年的凄风苦雨,也推进了崇明岛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那是多年来在历史性学习中的创新,也是长期艰苦奋斗得来的实践结果。这两个故事里,相同的是华师大地理人累日积年把脚踩进泥土里的探索,和敞开目光放眼全世界的格局。
        两位地科院的本科生充满自豪地讲述着前辈地理人的奋斗故事,听着这两个工程宏大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故事,参与讲座的每位同学都发出从内心深处触发的感染与震撼,他们深深感受到了那种对国家事业炽热的感情和付出一切的拼搏劲头。
        华东师大地理学子将传承地理学科的优秀文脉,不负地理人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