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 “传承·卓越” 地理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焕庸地理大讲堂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9-12浏览次数:36920

2023年9月6日下午14:00,地理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焕庸地理大讲堂活动于河口海岸大楼A304举办。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

会议以“传承·卓越:地理学综合研究与地理学科发展”为主题,借华东师范大学新地理科学学院成立之机,旨在促进地理学科发展,推动地理学综合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一处处长熊巨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宋长青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闾国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做特邀报告。特邀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军主持。


王军书记主持特邀报告

熊巨华研究员做题为《地理科学的调研、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他指出,地理科学是研究自然因素、人文要素和地理信息即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可将地理科学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三大块”。这强化了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性,扩展了地理科学专业的开放性。在地理科学发展路径与实践探索方面,他谈到,地理科学属于基础科学板块,要有基础研究的本色,凝练科学问题是地理学彰显基础研究本色关键;地理科学科研范式变革是改革推进的主体工作,交叉融合为地理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与动力。他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构不仅支持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更肩负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后续应不断加强地区引导,注重区域均衡发展,强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持续关注重要项目类型的年龄结构特征。
3
熊巨华研究员做报告

宋长青教授做题为《地理教育-人才-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当今人才评定与教育存在丢失科技的社会需求、数学与技术融入少等问题。他认为,要从多维度、多量纲、多指标的综合对象出发,以多要素、多尺度、多关联的系统思维,借助数字甄别、数据融合、模型构建的交叉技术,通过非线性、自组织、“相”突变的复杂过程,在生产、生活、生态等社会实践中,用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从数据到数字的过程是从知识决策到数字决策的时代转变。他强调,地理学需要面向未来、科技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能否对接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否有机融入时代先进技术,能否找到地理学理论的切入点,能否明确地理人才的科技内涵,建立怎样的地理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如何化解师范院校的危机,如何用好人才管理的指挥棒等问题是高等地理教育需要着重思考的。
4
宋长青教授做报告

贺灿飞教授做题为《新时代中国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报告,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进行分析讨论。他介绍了新时代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背景,并引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地理科学拔尖人才素养结构——价值、能力、兴趣的模型,同时强调了视野、思维、知识以及勇气信念的重要性。通过国内外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对比,他指出,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复杂问题,以实践活动检验自己科研成果;要鼓励提供教师与科研平台保障,全方位服务拔尖人才的学习生活;要鼓励独立思考与科研训练,提供科研机会并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最后,他提出新时代地理学拔尖人才的培养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把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地理专业中融合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地理学子们的综合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同时也可以培育地理学子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经国”以求国家进步、“济世”以求世界大同、“育人”以求人生美善。
5
贺灿飞教授做报告

鹿化煜教授做题为《南京大学地理学本科生国际化实习的实践》的报告。他指出,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灾害防治等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问题,同时考虑到地理学学科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深化以及高水平地理学家培养的要求,南京大学在近20年开展了多项地理学本科生国际化实习项目。地理学本科生国家化实习结合国际化科考工作基础,是以多学科交叉点为主题开展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科考活动。近年,南京大学开展了中俄贝加尔湖联合科考、新西兰大地学中美联合科考、南京大学—奥尔良大学西阿尔卑斯大地学联合实习等国际化实习项目,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专业背景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早期科研训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合作能力。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实习成果和积极的培养成效。他指出,地理学本科生国际化实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增强教师的教学交流和影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科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6
鹿化煜教授做报告

闾国年教授做题为《地理信息相关学科发展思考》的报告。他从GIS学科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地理信息及其本质、信息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必然、地理信息学科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结合GIS应用案例,系统地介绍了GIS的源起与发展、地理学发展的初心和目标和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GIS中的地理应该是自然、人文、信息等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等规律。当前GIS的表达正从低维的平面地图向高维的三维模型、动态模型、全媒体等转变,其描述内容、分析方法、服务模式愈加与现代化技术融合,从“二元世界”走向“三元世界”是信息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他指出,目前时代发展对GIS具有紧迫的需求,而地理学科必然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更多的作用,突破更多关键技术,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7
闾国年教授做报告

刘云刚教授做题为《如何回归地理学——华南师大地理九十年庆典前的思考》的报告,以曾昭璇教授的事迹讲解地理人精神,鼓励研究“回归地理、扎根大地”。他指出,目前部门强于区域、分化大于综合、系统包打天下、继承复合流行的中国地理学发展现状,从地理教育思考地理科学的知识生产,找出地理学不可替代的价值之处,如何综合不同国家、区域的地理学特点,日益复合与分化的地理学科如何面对地理教育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最后关于地理学人才培养他给出几点呼吁:第一,以区域为主线的地理学分类评审,建立以区域为基本分类单元的评审模式,还原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第二,将地理教育还给地理,将地理教育硕士博士学位点划归地理学一级学科之下;第三,建立地理院校联盟,建立地理院校人才培养的“常青藤”联盟;第四,建立地理教育标准,建立地理教育教师、课程、形象标准体系;第五,呼吁兄弟单位联网人才培养,建立面向地理人才培养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他认为,作为热爱地理学的地理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研究的同时把这些知识传导到地理学子身上,进一步把地理学的事业发扬光大。
8
刘云刚教授做报告

主题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主持。研讨会聚焦“传承·卓越:地理学综合研究与地理学科发展”这一主题,各专家学者展开探讨。会议提出,地理学科发展需要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聚焦地理学拔尖人才的内涵及行动路径,落实地理学人才培养的端口前移。
9
张国友院长主持讨论环节



主题讨论环节

地理学研究既是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地理学被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能够且应该有更大作为。新地理科学学院的成立整合了学校优势科研力量,统筹规划地理学科的发展,加快推进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期待新地理科学学院为地理学的教学体系建设和我国地理学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