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践 | 一带一路实习 | 共享教学资源,用手、用心探究丝路核心区的人地关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9-01浏览次数:844

2023年8月27日,在孔翔教授的组织协调下,“一带一路综合实习”团队通过分享新疆师范大学的实习教学资源,继续在乌鲁木齐进行野外考察,用手、用心探究丝路核心区的人地关系和地方优化发展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叶茂教授以及毛东雷教授、黄佛君副教授参与了实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德忠副教授、李春兰副教授以及教务处黄天翔老师全程参与。

01 石人沟实地考察:观土寻因,观石寻踪

27日一大早,长期从事风沙地貌、风沙气象等方面的研究毛冬雷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附近的石人沟地区,指导实习团队进行了地质地貌等方面的考察。在第一个观察点,毛老师首先指导同学们观察了土壤剖面,介绍了石人沟地区土壤剖面的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地质变迁史。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注意到这一地段自下而上依次为泥岩层、砂岩层和黄土层,各层之间分界较为明显,其中,泥岩质地松软,内含石膏晶体,是因气候干燥析出而成;砂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结构稳定,用途广泛;黄土疏松多孔,并含有盐碱成分。同学们还在毛教授的指导下,纷纷亲手找到了石膏(硫酸钙)晶体和盐碱晶体,并向毛老师请教了不少有关矿物和土壤结构特征的问题。在第二个观察点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近距离感受到丝路核心区的黄土特点,学习了这一地区黄土地貌的成因,并通过用手搓等方式,感受了这一地区黄土的物质结构特点。

1
图1 毛冬雷教授为学生讲解土壤剖面及其形成机理


图2 学生们在毛冬雷教授的指引下寻找石膏(硫酸钙)晶片
4
图3 毛冬雷教授向学生讲解石人沟地区黄土堆积机理及其气候学意义

在第三点位,毛教授重点向同学们讲解了石人沟地区植物化石的形成机理,并带领同学们寻找植物化石。二叠纪末期,天山地带火山爆发,地壳抬升,海水退却,陆地出露,直到三叠纪末期,该地区由海变陆,气候也变得干旱,因此留存了许多旱生植物的化石,这些植物化石经碳化及变质作用,可以转换为珍贵的煤炭资源,这也是新疆煤炭资源丰富的重要成因。毛教授还由此延伸介绍了陆相、湖相和海相沉积,通过在实地考察中的对比,加深了同学们对地貌变迁的理解。不少同学将发现的植物化石拍照留念、甚至准备带回,留下一份对丝路核心区沧海桑田变换的记忆。
5
图4 毛冬雷教授向学生讲解石人沟地区植物化石形成机理

6
图5 学生们在毛冬雷教授指引下寻找植物化石

考察的第四点位在石人沟水墨天山徒步道区域。虽然因施工原因,实习团队受阻,但毛老师还是指导同学们在目光所及之处观察了岩层形态与构造机理,并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大家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还结合农耕畜牧等人类活动及其聚落等的分布特征及规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此次野外考察的时间虽不长,但帮助实习团队对丝路核心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资源形成机理形成了更加具象的认识,不仅重温了许多自然地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对新疆这个“地理研究的天然宝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向往。

8
图6毛冬雷教授向同学们讲解石人沟地区岩层褶皱形态与构造机理
9
图7 石人沟水墨天山徒步道区域岩层褶皱形态

02 学术讲座:一带一路中的新疆站位

从石人沟返回,全体师生在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2号教学楼126教室聆听了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系主任黄佛君副教授的学术分享,报告题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地位的解读与思考”。由于黄老师曾和孔翔老师在人文地理学课上有过互动,同学们并不陌生。黄老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黄老师从上古世界的“石头之路”讲起,介绍了一带一路上早期的经济走廊,并分析了这种经济贸易与流动的地理学本质,即地理邻近性、空间异质性以及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的供需互动。黄老师指出,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动力机制在于交通和贸易两方面,前者缘于绿洲地区在地理上的分散性和封闭性,后者则缘于绿洲地区的生产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黄教授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和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特别强调了东西中心的横向交流与互动,并重点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提出的“五通”之要求,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在第三部分,黄教授剖析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新疆地处东西中心的边缘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这一特殊区位赋予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有必要结合区域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探究其优化开发机理。

10
图8 黄佛君教授为学生们作报告
11
图9 孔翔教授对黄教授讲座作精彩总结

报告结束后,实习师生围绕“新旧丝绸之路的变与不变”、“‘五通’需破解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以及“新疆如何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且讨论。主持讲座活动的孔翔教授代表实习团队感谢黄老师的精彩分享,并希望同学们在后续的一带一路综合实习中持续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一带一路的地理位置及其形成机制是怎样的,重点要思考这些贸易通道的选址及可持续发展机理;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落实需要怎样的保障机制,如何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思考丝路经济带的保障机制;第三,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应该怎样发挥倡议所带来的机遇取得高质量的发展。

讲座前,同学们还感受了新疆师大温泉校区的景观设计;讲座后,同学们还前往红山公园考察,结合人文地理学课上所学,深刻感受到这一乌鲁木齐市的标志性景观所承载的人地关系、历史记忆以及民族团结故事。一天的实习虽然短暂,但的确使同学们在共享两校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收获,也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求知欲、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