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石人沟实地考察:观土寻因,观石寻踪
27日一大早,长期从事风沙地貌、风沙气象等方面的研究毛冬雷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附近的石人沟地区,指导实习团队进行了地质地貌等方面的考察。在第一个观察点,毛老师首先指导同学们观察了土壤剖面,介绍了石人沟地区土壤剖面的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地质变迁史。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注意到这一地段自下而上依次为泥岩层、砂岩层和黄土层,各层之间分界较为明显,其中,泥岩质地松软,内含石膏晶体,是因气候干燥析出而成;砂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结构稳定,用途广泛;黄土疏松多孔,并含有盐碱成分。同学们还在毛教授的指导下,纷纷亲手找到了石膏(硫酸钙)晶体和盐碱晶体,并向毛老师请教了不少有关矿物和土壤结构特征的问题。在第二个观察点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近距离感受到丝路核心区的黄土特点,学习了这一地区黄土地貌的成因,并通过用手搓等方式,感受了这一地区黄土的物质结构特点。






考察的第四点位在石人沟水墨天山徒步道区域。虽然因施工原因,实习团队受阻,但毛老师还是指导同学们在目光所及之处观察了岩层形态与构造机理,并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大家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还结合农耕畜牧等人类活动及其聚落等的分布特征及规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此次野外考察的时间虽不长,但帮助实习团队对丝路核心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资源形成机理形成了更加具象的认识,不仅重温了许多自然地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对新疆这个“地理研究的天然宝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向往。


02 学术讲座:一带一路中的新疆站位
从石人沟返回,全体师生在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2号教学楼126教室聆听了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系主任黄佛君副教授的学术分享,报告题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地位的解读与思考”。由于黄老师曾和孔翔老师在人文地理学课上有过互动,同学们并不陌生。黄老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黄老师从上古世界的“石头之路”讲起,介绍了一带一路上早期的经济走廊,并分析了这种经济贸易与流动的地理学本质,即地理邻近性、空间异质性以及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的供需互动。黄老师指出,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动力机制在于交通和贸易两方面,前者缘于绿洲地区在地理上的分散性和封闭性,后者则缘于绿洲地区的生产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黄教授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和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特别强调了东西中心的横向交流与互动,并重点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提出的“五通”之要求,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在第三部分,黄教授剖析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新疆地处东西中心的边缘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这一特殊区位赋予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有必要结合区域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探究其优化开发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