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践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亚心之都,乌鲁木齐

发布者:孙斐然发布时间:2023-08-28浏览次数:61

2023年8月2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0级本科生在教务处黄天翔老师和段德忠、李春兰两位专任老师的带领下,自上海出发开启了为期十四天的一带一路综合实习。经过近40小时的火车行程,全体师生抵达本次实习的第一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国界线5742多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界线的四分之一,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广阔的疆域,以及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储藏,赋予了新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乌鲁木齐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聚之地。当前,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和亚欧大陆桥中间地带的乌鲁木齐,既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节点城市,在带动新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站稳向西开放最前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此次“一带一路”综合实习乌鲁木齐段的第一站。8月22日上午,师生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87°19′52″,北纬43°40′37″。在该实习点上,段德忠老师对“亚心”的测定过程,乌鲁木齐作为亚心之都的地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视角向同学们讲解了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内联西北五省份,外接欧亚八国的新疆,已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乌鲁木齐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城市,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点工程,目前全国八成以上的中欧班列都经由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集散中心,从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中亚和欧洲。乌鲁木齐的发展正在与世界同频共振,同学们也在实习中对乌鲁木齐的自然、人文、政治、经济逐渐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1
图1 段德忠老师通过亚心向同学们讲解新疆的战略地位

2
图2 实习师生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合影留念


PART.1 乌市南郊,天山风貌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唐代诗人岑参曾这样描述天山的雄丽壮观。天山是由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的一组大型山系,跨越我国新疆及中亚各国,天山全长约2500千米,最宽处达800千米。“三山夹两盆”是对新疆地貌最经典的概括。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南部的昆仑山把新疆划分成两大地理单元,最终呈现出“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特征。人们习惯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天山以北称为“北疆”。乌鲁木齐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抵达,使这里形成了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山东侧的吐鲁番地区干燥炎热,在塔里土盆地中催生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由于南侧的青藏高原犹如屏障,拦住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天山虽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但位于中纬度地区,常年盛行西风,大西洋的水汽得以穿过中亚来到天山。在天山的高山之巅凝结成雪花飘落,形成积雪,而积雪不断积压凝固形成冰川,冰川作为天然的固体水库最终孕育了新疆境内300多条河流,它们遍布天山南北的盆地之中。更造就了素有“塞外江南”美称的伊犁河谷。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考察结束后,师生来到南山西白杨沟,进行沟谷地貌发育、天山垂直自然带谱以及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实地考察。李春兰老师通过西白杨沟植被差异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影响陆地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在天山,甚至水分的影响更大。在天山北坡一侧,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和偏北风带来的北冰洋水汽受到地形抬升,产生了地形雨,随着海拔增加水分逐渐增加,因此开始出现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随着海拔高度继续增加,降水又逐渐减少,随之又出现山地(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和高山冰雪带等自然带。所以,由于水分的原因,在天山北坡出现了“云杉林”这种森林自然带,而天山南坡则没有森林自然带出现。

3
图3 李春兰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山地垂直带谱形成的原因与分异

4
图4 南山西白杨沟植被垂直分布情况


西白杨沟为哈萨克族居民聚居区。今天新疆的哈萨克族依然保持着与数千年前同样的生活方式,遵循牧草的生长周期,哈萨克牧民必须在时节转换前照料他们的羊群、马匹进行远距离转移,这被称为夏秋转场。天山北坡为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山腰处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带,之上之下分别形成草甸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得以实现牧民转场。山上为夏牧场,分布在山地草甸带,水草丰美,气候适宜,是牲畜增肥的良好场地;冬天时牧民将畜群赶至海拔更低的山麓地带,这里积雪较薄,被当地人称为“雪窝子”,春季往山上转场,秋季往山下转场,与蒙古草原的“逐水草而居”相似。

5
图5 南山西白杨沟哈萨克民族风情区


PART.2 丝路记忆,巴扎延续

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新疆,历史上曾是中西商业贸易的中转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新疆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农耕社会。绿洲农业的不断发展、手工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给新疆人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可供交换的商品。于是,物资交换场所——“巴扎”应运而生。“巴扎”源于波斯语,意为集市、市场。除了专业商人,许多维吾尔农民也会把自家的物资拿到巴扎上用于出售。大型的巴扎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小型的巴扎则是“流动的集市”,遍布在新疆各个乡镇场。


8月22日傍晚,我们来到了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国际大巴扎。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建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巴扎,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等于一体,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国际大巴扎内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其地标性建筑——丝绸之路观光塔内布置了彩绘和展览,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国际大巴扎内的民族特色商品十分丰富,各民族的商人汇聚于此,展示其民族特色,并进行贸易交往。大巴扎美食街区内的美食展示了新疆的特色饮食文化。此外,傍晚的大巴扎内还会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在这里,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能够感受到浓郁的西域民族文化、包罗万象的民族风情和热闹浓郁的烟火气息,因此,即使如今的乌鲁木齐已经具备现代化的商贸中心,但传统商业模式的巴扎仍然蓬勃发展。

6
图6 国际大巴扎特色商品


对于新疆人来说,巴扎是多元民族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承载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于世界来说,巴扎是丝路文明延续的动力,打破了西部交通闭塞的缺陷,打通了中东西部以及国内外商贸往来的通道。随着现代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巴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创新,兼具贸易集散和文化输出职能。而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留巴扎的地位和历史风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事。


PART.3 科技兴农,“昌”盛永“吉”

“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充分强调了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性。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8月23日上午,师生来到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疆农业博览园进行实地考察。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设有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园区。在进入博览园前,段德忠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昌吉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从昌吉州的行政区划向同学们讲解了新疆的行政区划设置。倘若翻开新疆行政区划地图,昌吉回族自治州被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从中分为东西两块,下辖的5县2市呈南北条状分布,自治州首府昌吉市位于面积稍小的西部州域。昌吉州一分为二的特殊建制源于省会城市的扩张,2007年昌吉州的米泉市划入乌鲁木齐市管辖,和东山区合并为米东区。为进一步打破乌昌两地的行政壁垒,在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提出“乌昌一体化”的战略决策,促进两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7
图7 段德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昌吉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新疆的行政区划设置

8
图8 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地图(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


在新疆农业博览园中,同学们依次前往各主题场馆进行参观,对昌吉乃至新疆科技兴农有了更深的认知。例如,新疆是全球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昌吉州更是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绿洲农业科技园中,详细展示了当地完善的番茄产业链、丰富多样且远销世界各地的番茄制品等。不仅如此,中国罐协首届番茄节也将在昌吉举办,在富足的优质番茄生产之外,进一步推动昌吉番茄产业拓链延链,提升品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图9、10 昌吉番茄特色产业


此外,昌吉绿洲农业科技园中重点设立农业信息化馆,其中主要展示了农业信息化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千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其中不乏来自全国众多相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专利技术运用。同学们在此近距离观察相关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其“经济效益高、易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成本低成效高”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1
图11 新疆农业博览园现代农业技术展示


PART.4 纵览古今,互鉴融通

23日下午,全体师生来到了新疆博物馆。在新疆博物馆我们详细学习了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与新疆的联系,古代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打开了各邻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途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管理。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统辖天山南北,畅通丝绸之路,西域迎来了空前辉煌。唐代丝绸之路把长安和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丝路贸易的繁荣,不仅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且为欧亚大陆上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12
图12 唐代丝绸之路线路图


新疆在古代丝绸之路中不仅是交通要道、欧亚大陆的热点,作为贸易中转站和集散市场,更是东西方人员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枢纽,为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疆再度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疆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向西开放、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一环,外向型经济的大门越开越大。


纵览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在新疆博物馆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回顾辉煌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加快互联互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是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点方向。

13
图13 全体师生新疆博物馆合影


PART.5 结语

“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新疆山川壮美,地大物博,历史人文璀璨。左宗棠曾言“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乌鲁木齐也因其政治、经济交流的崛起,国防御敌的需要替代了伊犁成为新疆的首府,新疆和乌鲁木齐的重要战略地位赋予了实习第一站显著的意义。在实习中,同学们谨记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世界,既要关注小尺度的区域特征,也要总览全局联系和影响,微观与宏观并举,局部与整体并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的发展马不停蹄,同学们也将沿着丝路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