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践 | 跨越天山南北千里路,回溯丝路沧桑千年史 | 地理科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拔尖班赴新疆开展野外实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8-19浏览次数:1112

    2023年8月4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历史学专业拔尖2.0基地师生共42人陆续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依托地理科学学院“一带一路”北天山野外实习基地开展本年度史地拔尖基地联合野外实习。

    新疆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枢纽,是古丝绸之路的要点,与中亚各国山水相连,是新时代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地质构造典型,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强烈,是通过综合实践,从多时空角度认知人地协同发展,领悟国家发展战略等的理想区域。自2021年起地理学与历史学拔尖基地开始探索跨学科融合式实习。

    在8月5号至8月10号,师生围绕北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艾丁湖流域(吐鲁番盆地)、三工河流域(天池)、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的四条亚洲内陆典型流域自然地理剖面(如乌鲁木齐河流域:河源冰川、中部谷地、山前河流阶地与冲积扇、尾闾盐湖;三工河流域:天池、山麓黄土与风蚀地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自然地理剖面),融合区域不同时期人类改造利用,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石河子新城建设等,认识亚洲内陆人与自然数千年协同演进的历程。
1
图1 实习师生在乌鲁木齐河山前更新世冲积扇顶合影留念

乌鲁木齐河: 登高望远见今古

    8月5日上午,在地理科学学院吕红华教授、史贵涛教授、周立旻教授、王辉老师、陈圆圆老师与历史系黄阿明副教授、张凯悦老师的带领下,实习队到达了乌鲁木齐南山(属于北天山)山前,登上了乌鲁木齐河发育并保留的最早一期洪积扇扇顶。面对陡峭的崖壁,师生有序前行,协助攀爬,安全抵达实地站位,登高远眺、一览乌鲁木齐河在山前发育的地貌全貌。

2
图2 实习师生有序登上乌鲁木齐河洪积扇扇顶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吕红华老师长期扎根新疆天山地区,开展构造地貌研究。在该实习站位,吕红华老师对乌鲁木齐河洪积扇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生动剖析:由断层逆冲产生背斜,再到河流下切形成阶地,最后到山前洪积扇发育。在讲解的基础上,在实景环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全方位观察了山前发育的冲积扇和河流阶地等地貌单元,深刻理解了河流地貌的演化历史。
3
图3 吕红华老师讲授乌鲁木齐河山前地貌特征

    8月5日下午,师生下到乌鲁木齐河河床以及白杨沟两地进行实地考察。吕红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背斜翼部与核部的识别依据、河流两岸的阶地类型与判断标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正确识别了背斜核部,并对岩层产状、阶地剖面进行了实测,进一步夯实了从细微站点信号,认识全局面貌的地理格局思维。
4
图4 师生实测阶地横剖面、绘制剖面图

交河故城:白日登山望烽火

    8月6日上午,考察队奔赴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流域的交河故城,此处是曾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张凯悦老师对交河故城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吐鲁番文书的发现等内容作了详细细致的介绍,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实地考察了交河故城“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形特点,观察了独特的“减地留墙”建筑形制,体会在干旱区我国先民如何适应和利用流域冲积扇边缘特殊的水资源优势,在“死亡之海”的边缘构筑灿烂的文明历史。

5
图5 张凯悦老师为同学讲授交河故城衙署区历史

高昌故城:玉关西去火州城

    8月6日下午,考察队到达高昌故城,在唐代此处是天山南麓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张凯悦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高昌故城的历史沿革、民族宗教特点及出土文书,师生以德国探险队格伦威德尔及斯坦因所绘地图为基础,设计了探索高昌故城内外城墙,认识“可汗堡”等建筑形制等主题实习,在地面73°C左右的高温下,实习队全体师生顺利完成考察,完成了穿越2000年的时空之旅。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妆黄沙何以成

    8月7日上午,同学们前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开展野外实习。此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实习站位位于天山天池所在的三工河流域尾部的泛滥平原区,在内陆干旱气候的作用下,该区域演化为典型的沙漠,内部广泛发育新月形沙丘与沙丘链。指导老师们对其分布的空间特征与天池/三工河的空间关联、大气环流背景以及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针对观察到的沙丘地表生物结皮,介绍了面向双碳战略的沙漠固碳前沿进展。结合遥感信息与地面实际观察到的植被恢复情况,以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现状,介绍了我国在沙漠治理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了认同生态绿色发展的信心。

6
图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同学们爬上新月形沙丘

达坂城盐湖:一湖镜水照天蓝

    8月7日下午,实习队伍到达了达坂城盐湖。周立旻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盐湖的形成、盐湖矿物质的结晶析出过程以及我国食用盐的来源多样性特点。老师讲解到,这里是天山河流流域尾部发育的有一种特殊类型。位于北天山山前的该盐湖,由于山前地形狭窄地形风力极大导致蒸发量激增,气候干旱、降水少,导致山前冲积扇边缘的绿洲湖泊成为盐湖。通常来讲,海洋的盐度约为35‰,相较之下,盐湖盐度则远大于这一值。在拓展中老师提到了我国食用盐来源的多样性,对我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影响,比如在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等特殊时期,海盐运输路径阻断,我国内陆岩盐(如四川井盐)、内陆盐湖盐为解决了食用盐的供应问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7
图7 达坂城盐湖周立旻老师讲课

    在史贵涛老师的指导下,实习队同学使用便携式pH测量仪Extech EC500,进行盐水pH、电导率、盐度、温度等指标量测,在老师们的建议下,同学们挽起裤脚进入盐湖,切身去感受盐湖与其他湖泊的不同之处,并采集水样,测量水环境指标。

冰川一号:流澌争看浴冰川

    在8月8号,师生一行人到达乌鲁木齐河河源的一号冰川(也称“天山一号冰川”)考察河源自然地理。同学们顶着冰冷寒风和大雨,安全到达天格尔峰海拔3850m的观察点位,并在穿过一段陡峭的冰碛物碎石坡后,成功到达“天山一号冰川”,进行冰川现场观察。

8
图8 天山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前实习队合影

    从乌鲁木齐河进山口到河源区域,实习队对路线进行打点定位,记录了植被的垂直多样性,辨别了地质年代区分的界限,分析了V型谷与U型谷的区别并且观察了岩性的变化和褶曲的类型。在天山一号冰川现场,史贵涛老师为同学现场分析终碛垄等冰川地貌,解释冰川测年方法,同学们深刻理解到科研工作者的艰苦。
9
图9 史贵涛老师在天山一号为同学讲解冰川与冰川地貌

冰川观测实验站:一站巍巍照肝胆

    8月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与历史系拔尖班全体师生奔赴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实验站,进行了实地参观与交流。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组织了新疆冰川考察,我校许世远先生当时作为冰川考察队副队长参与领导了当时的考察,他的论文《天山之冰川》,成为我国第一篇系统论述天山冰川的成果,这也为我校与天山冰川站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情缘。中国科学院于1959年在此建立了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这也是我国最早专门以冰川和冰川作用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站长王腾飞研究员为同学们介绍了天山冰川站的基本发展情况、主要观测内容以及科研工作成绩。天山冰川站的主要观测对象——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网络中亚洲中部地区的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
图10 师生在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实验站聆听王腾飞研究员作报告

    交流会上同学们与王站长进行热烈的互动交流。赵博旸,王玥,郑哲三位同学分别从水资源价值、冰川消融量、冰川消融与公路建设等问题进行提问。王站长对大家的独立思考表示称赞,并一一解答了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冰川站的交流会在大家的满满收获中顺利结束,每个人都对冰川有了新的认识与体悟。


天山天池:冰川堰塞一池天

    8月9号,实习队来到了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峰的天池,开展关于冰川湖泊及相关人文历史的实习。天山天池,古称"瑶池",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是博格达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的重要高山山间湖泊。吕红华老师针对天池的成因展开了讲解,指出天山天池不同于长白山天池为火山口积水成湖,其成因目前仍有较大的争议,吕老师对“冰川堰塞说”、“泥石流堰塞说”等结合现场的地层观察进行一一的介绍,总体来说堰塞成因并无争议,但如何堰塞仍需探寻。在堰塞作用后,冰川融水形成了如今天池“瑶池仙境世绝殊,天上人间遍寻无”的美丽景色。

11
图11 吕红华老师分析天池形成原因

军垦博物馆:兵团精神筑民心

    新疆联合考察的最后一天,师生一同前往位于石河子市的军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讲述了自建国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田戍边、发展生产、建设城市的光辉事迹。在正式参观展厅之前,黄阿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历代屯垦政策,结合不同朝代的屯垦制度与实施情况,便于同学们理解、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军垦发展过程。

12
图12 黄阿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历代屯垦政策

    跟随着展厅讲解员,同学们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逐步了解解放军深入西北解放新疆的历史过程。展厅中陈列有王震将军等先辈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展示有几代兵团人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事迹,令同学们深受感触。此外,博物馆还介绍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业种植、水利工程修建、科学技术、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展厅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呈现了自迈入新时代以来,兵团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13
图13 军垦博物馆入馆讲解人员讲解
    石河子市位于玛纳斯河出山口洪积扇的中上部。通过前三个流域的考察,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位深、地表盐碱强烈,不利于生产定居。而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兵团人不与玛纳斯河下游冲积扇扇缘绿洲的群众争夺良田。他们钻地窝、战盐碱,在荒野戈壁上建起现代城市,一代一代的兵团人在这里留下奋斗的身影,最终留下了这一人为改造自然环境、适应生产生活的宝贵经历,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依托三个流域对于干旱区流域自然地理空间格局的认知,更对兵团人的贡献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爱在师大:授业解惑师生情

    在每天实习结束后,同学们都会整理实习知识点,带着问题与老师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十分热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时还对同学们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指正,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


    在实习中,师生自行准备午饭在野外用餐,“啃馕饼、就榨菜”成为野外最好的美味,同学们深刻体验到野外工作的艰苦与快乐,也感悟到一代代地学人传承的地学野外精神。
14
图14 师生在乌鲁木齐河河床野外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