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 Pavel G. Talalay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19浏览次数:385

    2023年6月7日下午,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建设工程学院教授Pavel G. Talalay应邀来我院交流,并在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1011会议室做了题为“Drilling to and into Antarctic subglacial environment”的精彩报告。报告由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主持,地理科学学院数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Pavel G. Talalay教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近年来率领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所开展的研究概况。Talalay教授曾参加了8次极地考察,并在南极洲Vostok考察站钻探了世界上最深的钻孔。自加入吉林大学以来,他先后率领了吉林大学团队成员参加了昆仑站的深冰芯钻探、东南极洲达尔克冰川的冰下湖钻探、格陵兰东北部冰流的深冰芯钻探、Ekström冰架的海底沉积物采样等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Talalay教授还介绍了他的三个研究兴趣,包括极地地区的钻井、取样和测井技术,冰的性质和冰架动力学过程以及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
13
    接下来,Pavel G. Talalay教授进入报告主题,对其主要研究区域:南极冰盖底部地下环境进行系统讲解。南极大陆约99%的面积被平均厚度为2160 m的冰盖覆盖。根据模式模拟,南极冰盖约有20%被冻结在床上;冰盖底部的另一个较大区域处于压力熔点之下。底部融化的水最终会聚集在地形上的空洞和沟渠中,形成复杂的冰下水文系统。针对上述独特的冰下环境开展系统研究,对冰川学、古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微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14
    然后,Talalay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目前被广泛采用的钻探冰层和进入冰下环境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方法和热力方法两大类。机械方法主要是为了取冰雪及岩石和沉积物样品,包括电缆悬挂式机电钻机和传动机器驱旋转钻机;热力方法主要为了进行冰下湖钻探,包括热融钻系统和热水钻系统。Talalay教授还展示了2018-2019年中国首次使用南极可移动钻探舱在东南极洲完成冰下基岩钻探项目,以及2021-2022年中国首次成功开展200m深度可回收式冰下湖热融探测器工程样机南极试验。这些采样方法的不断改良和创新,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极地冰芯的研究与学科发展。Talalay教授还展望了极地钻探发展的新应用,并展望了未来2025-2026年计划在南极开展的深度洁净热水钻钻探项目。他期待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开展,将进一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古环境演化、全球变化响应等热点问题。

    Talalay教授的学术报告充满趣味,引人入胜!报告结束后,Talalay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南极冰下湖钻探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与互动交流。最后,在史贵涛教授的讲解下,Talalay教授等一行人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华东师范大学稳定同位素实验室(ECNU-ESIL),并就未来的全面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