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2023届学员开学典礼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举行开幕仪式。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站长、上海市地球表层系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地理科学学院王东启教授主持。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基地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教授,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响教授,上海中学、仙霞高级中学、建平中学和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四个实践点的代表教师,及来自全市75所中学的百余名学员,受邀参加了活动。





首先,站长王东启教授向各位嘉宾和学员们不辞辛劳、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的建设背景及推进情况。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设立于2019年,充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地理学”开展建设,拥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2.0基地、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教育部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级地球表层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构成的高水平实践资源支撑体系,拥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地理学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名师等专家构成的高层次教学团队20余人。自获批建设以来,工作站作始终秉承“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密切围绕“科学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已向上海市各个中学、大学培养数百名优秀的“地理科学”爱好者,充分激发了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获得了良好反响!
接着,王东启教授介绍了本届工作站学习的具体安排。工作站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完成站内学习,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由工作站统一安排,将邀请“地理科学”的优秀学者给学员们科普学科的基本理念,讲解学科的研究前沿。实践课程模块由十个“研究课题”构成,学员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题,然后与课题指导老师一起,依托现有的工作站实践平台,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王老师提醒同学们,工作站的学习还是非常紧张、充满挑战的,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同时,也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的秘诀:“学习和研究过程小贴士”。最后,王老师期望新一届学员们都能以工作站“达人学员”为榜样,不断挑战自我,有所斩获并顺利结题。



接下来,段玉山教授受邀为广大学员们讲了“开学第一课”:“学用综合视角看世界——地理学家的综合思维与科学精神”主题报告。作为我国“地理教育”的领军人物,段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我国地理学前辈们、大师们的科研事迹。例如,竺可桢先生对历史物候变化的研究、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的研究,陈吉余院士对上海浦东机场、青草沙水库选址的卓越贡献,以及刘东生院士在第四纪黄土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果等。段老师强调,地理科学事业的使命是引导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因此,特别鼓励大家运用“综合视角”看待世界,要从全局把握“人与自然”的竞争问题。段玉山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报告中所展示的地理学大师们“格物致理”的精神、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使命担当,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响教授受邀做了题为“从空间视角看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实践”的讲座报告,把大家的视线从我国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当中,带入了当前地理学科的研究最前沿:地理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李响教授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立足于地理信息科学,密切围绕空间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方向,根据现实生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不断探索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耕耘,李教授团队累计完成技术开发案例包括:针对轨迹数据的处理分析软件系统“XSTAR”,疫情期间的“送货地图”,小区“停车地图”,无人机智能巡检,应急事件疏散模拟,水葫芦自动监测系统,羽毛球运动智能感知与辅助系统等诸多应用。李老师还专门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攻城狮”,为有志于在“地理时空大数据”领域探索、创新的广大爱好者、学者共同交流、学习。李响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对“空间视角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叹为观止,带领大家走进了“全新视界”,彻底颠覆了学员们对“地理科学”的刻板印象,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激发了学员们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在站长的带领下,前往闵行实验C楼参观了岩石和土壤标本陈列展、地理教学仿真实验中心、地理教材陈列展等展览,认识了各种电信土壤和岩石的形态特征与生成过程,体验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虚拟仿真技术等地理学现代科技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成果,并近距离观察了地理学前辈们的工作记录,进一步切身感受了地理学研究在时空视角上的广阔变换。
自此,为期一天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2023届学员开学典礼活动圆满结束。学员们信心满满,对未来工作站的学习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图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开学典礼

图 工作站学员签到并领取选题指南

图 开学典礼由站长王东启教授主持

图 参与开学典礼的老师及同学们

图 王东启教授对工作站进行介绍
首先,站长王东启教授向各位嘉宾和学员们不辞辛劳、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的建设背景及推进情况。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设立于2019年,充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地理学”开展建设,拥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2.0基地、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教育部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级地球表层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构成的高水平实践资源支撑体系,拥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地理学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名师等专家构成的高层次教学团队20余人。自获批建设以来,工作站作始终秉承“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密切围绕“科学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已向上海市各个中学、大学培养数百名优秀的“地理科学”爱好者,充分激发了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获得了良好反响!
接着,王东启教授介绍了本届工作站学习的具体安排。工作站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完成站内学习,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由工作站统一安排,将邀请“地理科学”的优秀学者给学员们科普学科的基本理念,讲解学科的研究前沿。实践课程模块由十个“研究课题”构成,学员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题,然后与课题指导老师一起,依托现有的工作站实践平台,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王老师提醒同学们,工作站的学习还是非常紧张、充满挑战的,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同时,也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的秘诀:“学习和研究过程小贴士”。最后,王老师期望新一届学员们都能以工作站“达人学员”为榜样,不断挑战自我,有所斩获并顺利结题。

图 “小贴士”

图 上一届的“达人”学员

图 段玉山教授讲授“开学第一课”
接下来,段玉山教授受邀为广大学员们讲了“开学第一课”:“学用综合视角看世界——地理学家的综合思维与科学精神”主题报告。作为我国“地理教育”的领军人物,段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我国地理学前辈们、大师们的科研事迹。例如,竺可桢先生对历史物候变化的研究、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的研究,陈吉余院士对上海浦东机场、青草沙水库选址的卓越贡献,以及刘东生院士在第四纪黄土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果等。段老师强调,地理科学事业的使命是引导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因此,特别鼓励大家运用“综合视角”看待世界,要从全局把握“人与自然”的竞争问题。段玉山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报告中所展示的地理学大师们“格物致理”的精神、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使命担当,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 段玉山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解

图 李响教授带来了第二堂基础课程
李响教授受邀做了题为“从空间视角看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实践”的讲座报告,把大家的视线从我国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当中,带入了当前地理学科的研究最前沿:地理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李响教授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立足于地理信息科学,密切围绕空间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方向,根据现实生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不断探索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耕耘,李教授团队累计完成技术开发案例包括:针对轨迹数据的处理分析软件系统“XSTAR”,疫情期间的“送货地图”,小区“停车地图”,无人机智能巡检,应急事件疏散模拟,水葫芦自动监测系统,羽毛球运动智能感知与辅助系统等诸多应用。李老师还专门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攻城狮”,为有志于在“地理时空大数据”领域探索、创新的广大爱好者、学者共同交流、学习。李响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对“空间视角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叹为观止,带领大家走进了“全新视界”,彻底颠覆了学员们对“地理科学”的刻板印象,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激发了学员们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图 李响教授介绍空间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




图 学员们聚精会神聆听报告
自此,为期一天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践工作站2023届学员开学典礼活动圆满结束。学员们信心满满,对未来工作站的学习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图 学员们在实验C楼参观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