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7月31日,联合实习队员们驱车前往黄河入海口(37°45′35′′N,119°9′55′′E),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土地、丰茂的植被以及纷飞的鸟群,生态环境优美。在黄河口的远望楼,鲁东大学战超老师系统介绍了黄河入海口的多次改道的历史:50年代后,在黄河入海口河道的改变过程中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1996年改道至现在未发生变化。
我校郑祥民教授就三角洲系统开发问题向实习队员提出了“世界上所有的大河三角洲都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但为什么黄河三角洲还基本保持着良好自然环境”这一探索性问题,然后介绍了河流三角洲的形成原因、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及人地关系的差异,强调应该将地理知识与国家战略目标相结合,保护好自然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自然。周立旻教授强调了三角洲作为人地作用敏感地带的重要地位与价值,以长江三角洲互花米草的入侵和有效治理方式为例,对比讲解了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
队员们认真听郑祥民老师讲解
参加实习师生黄河口合影
鸟类博物馆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紧接着我们去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鸟类专题博物馆之一。馆内展示了生存栖息在黄河三角洲的380多种鸟类以及各种底栖动物,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黄河三角洲在全球鸟类迁徙中的重要作用和 “天然基因库”的不可替代性。
全球鸟类迁徙路线示意图
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在当日实习的第三站我们来到了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系统站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在试验站系统参观了控制温度、降水、氮磷输入的各种试验田,还有地表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的长期监测系统,使大家深刻了解到科研在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试验田从无到有建立的历史过程,使实习队员们深深感受科研人员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自然、用心灵感知世界的精神。
控制降水试验田
地表水监测试验田
三角洲高质量发展:以小换大
在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深入了解了三角洲盐碱地的改造利用。赵英教授围绕盐碱地利用改良剂措施和微地貌的改造工程等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带实习队员参观了棉花、柽柳以及水稻试验田。
土壤改良试验田
水稻试验田
晚间实习队员听取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科学家韩广轩教授的专题报告,他围绕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五大问题①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②黄河改道与尾闾改动,③湿地围垦,④潮滩互花米草入侵, ⑤黄河三角洲气候暖干化,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从人地和谐的角度提出了黄河三角洲以高质量小区域可开发换取大三角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与理念。
经过了一天的实习,实习队员们对于黄河三角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促使我们对对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人地关系发展差异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黄河三角洲地广人稀,植被茂盛,是优良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而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以高楼大厦为主,经济十分发达。两者人地关系发展的显著不同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1)黄河泥沙丰富,入海河道多次改变,三角洲迅速发育,虽已成陆,但土壤盐碱严重,不适合农业生产,更不适宜居住。(2)黄河水流量比长江小,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致使河道淤塞严重,不利于发展航运。(3)黄河三角洲人口密度小,人地关系矛盾远远小于长江三角洲人地矛盾。因此,无法短期建立和发展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对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强度也不断加强,其未来人地关系发展能否借鉴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历史发展经验,其本身独特的因地制宜发展规划,未来发展的驱动力等等,都需要科学的有力支撑。相信在各类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之下,黄河三角洲将成为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也是最美丽的人类乐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