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 探索自然神工,解析人地关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8-24浏览次数:4598

水文、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期间,队员们分成两组,分别前往龙井泉、九溪十八涧、钱塘江、新安江水电站、灵栖洞围绕水文和地貌开展实习活动。

 

寻清涧名泉,温故而知新
8月19日,在郑祥民、周立旻和贾艳红等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实地考察浙江杭州地区的山泉和小流域地貌。
在龙井泉,老师们对杭州市的地质构造、岩性和水文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先后作用下,形成了杭州市三面环山的“马蹄形”格局,河流则从山顶流下汇入钱塘江或长江。贾艳红老师讲解了龙井泉形成的原因及名称由来。之后,同学们从山上的龙井村出发一路徒步考察九溪十八涧(九溪)小流域地貌,用脚步丈量,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经纬度定位,沿途观察和记录了河流流向、岩性和河床中砾石特征的变化,通过这一过程,大家对构造与地貌、流域集水过程、河流沿线沉积物的分选和磨圆度变化等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郑祥民教授从龙井茶叶出发,讲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对区域开发、乡村振兴等课题起着重要作用。

周立旻老师讲解杭州地貌特征

实习队员沿途观察记录
在九溪中游河流附近因人工出露的河流阶地剖面处,周老师带领实习队员们复习了阶地、抬升侵蚀的知识。各小组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通过测量剖面高度,大致的走向,同时观察砾石大小和磨圆等特征,并现场进行剖面素描图描绘。最后,实习队伍徒步来到了九溪河口(因人为修建公路,并未看到河口地貌),考察钱塘江(九溪流入钱塘江),贾艳红老师为同学们进一步详细讲解了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

九溪十八涧(九溪)河流阶地剖面

探华东命脉,领悟人地耦合
8月20日,同学们前往新安江水库——千岛湖进行考察学习。首先同学们来到了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新安江水文站的历史,建设过程和水文作用。新安江水库和建设于其上的水电站,是建国以来凭借国内的技术人力,第一个独立自主建设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后来我国水电站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新安江水电站源源不断地为华东地区提供廉价的能源,同时有效避免和减轻了下游的洪水侵袭,通过电站调节,有效保障杭州地区数百万人民防洪安全。现今,水电站发挥着优质水源的重要作用。

新安江水电站

实习队员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

“青山绿水金腰带”是千岛湖的特色,“金腰带”是岛屿的消落带,由于消落带坡度较陡,水位变化使得消落带很少有植被生长,基岩或风化残积层裸露, 因此看上起像是“金腰带”。

贾艳红老师讲解大坝和水库水文知识

千岛湖“青山绿水金腰带”

赏灵栖奇观,揭喀斯特面纱
灵栖洞位于浙江建德市西南,由灵泉、 清风、霭云三洞和灵栖石林组成,是华东地区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石灰岩(上石炭统和中石炭统的碳酸盐岩)在地下水水平流动带的溶蚀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喀斯特洞穴。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地下河进入灵泉洞,记录溶洞发育大致走向,观察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及灵泉洞的构造抬升,辨识并记录各类地下喀斯特洞穴中的地貌单元。

郑祥民教授讲解喀斯特地貌

灵泉洞和清风洞神奇地下喀斯特地貌

在灵栖石林(石林式石芽),是原本埋藏在地下,在地下包含CO2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石芽,而后出露地表,构成了怪石嶙峋的独特景观,也使得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到石芽上原本的溶蚀痕。

灵栖石林式石芽

本次实习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到了人地耦合这一地理科学的核心思想在实际运用中的重大意义。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承担车长、小组长、志愿者等工作,积极为身边同学服务,为实习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车长、志愿者

罗艺副书记与学生党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