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 造访基因宝库,传承地理精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8-24浏览次数:4776

天目山,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称。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地质古老,地貌独特,地形复杂,是我国中亚热带林区高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因此也成为了国家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扎实地理专业基础,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地理科学学院于8月17日-8月23日开展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踏山寻水,探索古今全貌

17日下午,实习师生来到位于天目山脚下的天目山自然博物馆,在场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看了天目山历史演变以及自然资源的介绍影片,并进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馆参观了完整的不同地区的天目山土壤剖面、动植物标本以及天目山科研、文化研究等方面出版的图书,对于天目山物种的丰沛和珍贵程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习队员观看天目山介绍影片
在周立旻副院长和贾艳红副教授的带领下,实习队员前往小流域流速观测场考察学习,分析流域特点,进一步掌握了水位、流量、流速等水文要素的测算方法。在观测场外,郑祥民教授强调了此次实习的目标和意义,鼓励同学们通过野外实习更好地梳理地理知识,完善和深化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认识自然,思考并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实习队员考察小流域流量观测场

郑祥民教授强调实习目标

望闻问切,辨识草木多样
植物地理学实习指导教师张超用“望“、“闻”、“问”、“切”四个字总结了野外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公路沿途,实习师生近距离观察了天目山当地的植物,有山核桃、香樟、天目铁木、杜仲、银杏等,实习队员们深刻体验到了天目山物种的多样和珍贵,特别是天目铁木,因全世界仅西天目山独有,故称“地球独生子”,现仅存5株,是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在象鼻山和天目山的攀爬过程中,队员们分别考察了青冈木和竹林、榧树和水杉等自然乔木的生长状况。

实习队员考察天目山植物

实习队员爬上象鼻山

在禅源寺和三里亭附近,实习队员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展开了群落样方实地调查。在20×20平方米的样方范围内,队员们各司其职,高效配合,使用工具测量树木的胸径,并判断树木的种类及其长势,估算高度和冠幅等。

实习队员进行样方调查


鉴土溯源,展地学人风采
在土壤实习指导教师毕春娟、吴电明、黄晔和任少芳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指导下,同学们学习了西天目山地区的土壤剖面的描述、颜色测定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西天目山的红庙旁,毕老师首先为同学们综合描述了天目山的土壤特征及自然状况,还有野外观察土壤的角度与实测方法。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土壤的三个发生层进行采样,并对颜色、质地等各项性质进行测定,加深了对土壤性质的理解,也增强了野外鉴别土壤类型的地理实践力。吴电明老师沿山路依次观察了西天目山山麓的土壤剖面,并完成相应记录表,更加全面地认识红壤成土原因。

毕春娟老师讲解天目山土壤特征

实习队员鉴别土壤特性

画眉山庄位于山麓地带,周围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土壤剖面上具有完整的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等,可以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土壤分层现象并对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为方便同学们观察,老师们早已提前将土壤剖面处理妥当。实习队员依次上前,近距离观察土壤剖面并采集土样,以备后续实验需要。观察完土壤剖面后,同学在空地上通过采集的土样进一步观察土壤的颜色、结构、松紧度、干湿度等特征,详细填写了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

实习队员观察土壤剖面

实习队员填写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
8月22日,实习队员们通过攀登天目山来观察其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差异,在三里亭和开山老殿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探究海拔约1100米的土壤特性。

实习队员观察海拔约1100米土壤剖面

实习队员成功登上开山老殿

躬身实践,探究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如今被广泛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但想要利用3S技术对植被类型进行判断往往还需要结合实地考察的结果。下朱陀岭水库旁,吴健平教授带领实习队员将遥感图像中呈现的内容与实物进行了一一对比,并在数据采集和遥感图像识别方面向同学们讲解了3S技术辅助实习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有效识别遥感图像上的地物类型。

吴健平教授讲解3S技术应用

在禅院寺附近的观景平台,吴老师和助教利用奥维地图和无人机为同学们演示了如何利用遥感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充分激发了实习队员的探索热情。

助教吕沐涵为实习队员演示无人机观测方法

实习队员用无人机拍摄合影

学思悟践,夯实专业基础
反思总结是学习的重要步骤,晚饭后,实习队员以小组为单位对白天的实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就老师们提出的思考题目展开热烈讨论,绘制地貌和土壤剖面图,并对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称重和进一步分析。

实习师生进行讨论总结

实习队员对土壤进行称重分析

实习队员手绘剖面图

通过此次野外实习,同学们近距离探索发现地理现象,进一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也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地理精神付诸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