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记:行走荆楚大地(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8-12浏览次数:4264

8月7日上午,联合实习队伍首先来到张家冲小流域(30°46′58.22″N,110°54′52.37″E)进行考察。张家冲小流域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南部,为典型的闭合小流域,在出口设有量水堰,以观测流域的径流量。本流域位于黄陵穹窿,属典型的花岗岩出露且受强烈风化作用发育的区域,土壤为花岗岩母质风化发育的石英砂土,透水透气性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探索水土流失规律,本区设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通过建立不同坡度(5°、8°、15°、20°和25°)、不同作物(花生、柑桔和茶叶)、耕地类型(坡耕地、土坎梯田、石坎梯田)和有无植物篱(紫穗槐)的小试验区,观测坡面径流的泥沙含量和作物的投入产出效益等。

图1 张家冲小流域水土保持试验区

随后,实习队伍来到三峡竹海(30°44′47.18″N,110°54′52.37″E)考察泗溪峡谷地貌。该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灰岩,强烈的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和天坑,天坑群顶部塌陷使地下暗河出露。实习途中可以观察到两岸的弧形崖壁,指示了此处峡谷地貌的成因是天坑塌陷。

图2 弧形崖壁

下午,实习队伍来到屈原祠(30°49′35.84″N,110°58′51.42″E),了解屈原文化和三峡工程。屈原祠坐落于凤凰山脚下,向东正对三峡大坝,高峡平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形成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的环境感觉。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三峡大坝的修建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显著影响:(1)使下游湖泊,尤其是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位显著下降,对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2)三峡库区下泄的水含悬移质泥沙很少,因此对下游河道具有很强的侵蚀能力,使临近下游河床的粒径变粗,造成“粗化”;(3)下泄泥沙量的减少还导致长江河口的冲淤平衡发生了显著变化。

图3 屈原祠

图4 屈原祠远眺三峡大坝

8月8日上午,实习队伍迎着40℃的高温前往链子崖(30°55′57.25″N,110°47′52.44″E),实地考察链子崖危岩体和新滩滑坡遗迹。秭归县屈原镇的长江西陵峡南岸,百米崖壁临江而立,因铁链相连百米绝壁,而称为链子崖。链子崖实则是危岩体,地处黄陵背斜西翼,由二叠系栖该组厚层灰岩组成 ,夹有数层单层厚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炭质页岩,节理和裂隙极为发育,形成多条近平行的张裂缝。若发生崩塌对长江三峡航运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能产生无法想象的损失,因此1995年3月对链子崖危岩体开始进行了防治工程于, 于1999年8月竣工,现在链子崖已成为了国家地质公园。
新滩滑坡遗迹位于链子崖危岩体长江对岸(北岸),下距三峡大坝27km,三峡大坝修建前新滩是长江航道上著名的急流险滩,这是因为该处多次古滑坡发生,导致岩体滑入长江,因而滩多水急。新滩滑坡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形,于 1985年6月12日凌晨3点,发生了特大型滑坡。滑坡摧毁了位于其前缘的新滩古镇,由于监测预报及时,撒离组织得力,滑坡区内居民千余人无一伤亡,但是滑坡激起的巨浪,向上下游传播,造成船毁人亡,10名人员死亡。

图5 链子崖危岩体和新滩滑坡遗迹


图6 新滩滑坡发生前的各阶段分析(拍摄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

8月9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闭幕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顺利举行,详情请见http://xgxy.cug.edu.cn/info/1056/4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