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实习队伍继续深入神农架,考察学习了地貌,特有动、植物等内容。上午9时我们来到了神农架的小龙潭(31.4938°N,110.2934°E),海拔2209m。在这里,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徐霞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神农架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中国西部高山和东部低山丘陵的交接处,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地理位置的气候条件让神农架成为物种的交汇地区。巨大的高程差距使神农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长期稳定的气候使得神农架成为许多珍稀生物的避难所。第四纪以来,地球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比以往更加频繁,许多动植物因适应不了气候的剧烈变化而灭绝,而神龙架山地和谷地成为许多濒危动物的避难所。
图1 北京师范大学徐霞老师现场讲解
神农架的小龙潭是川金丝猴的科普基地。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邛崃山、陕西秦岭、湖北神农架等地区。神农架林区的川金丝猴分布在千家坪和金猴岭两个栖息地是分布于我国最东部端的独立亚种。几十年来,神农架川金丝猴在一批批基层生态保护工作者的帮助下,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有1000多只。但其目前还没有摆脱濒危的境况。神龙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不同级别保护区和风景区,这样既可较好保护珍稀物种,又可提供科普和观光旅游,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
图2 川金丝猴进食
神农顶
随后,实习队员乘车前往神农顶(31.4508°N,110.2671°E)海拔3106m,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我们在路上观察到植被类型呈现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最终呈现灌丛草甸的变化植被带变化。
图5 远处的夷平面
分水岭和喀斯特石林地貌
神农顶是神农架六座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中最高峰,神农顶与其他五座山峰自东向西构成了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在神农顶观景台远眺可以看到夷平面。神农顶不远处是神农谷(海拔2820m),此处至谷底落差达400余米。在这里可以看到喀斯特石林地貌。距离神农顶15分钟车程是板壁岩考察点(31.4586°N,110.2228°E),这里也分布有石林地貌,该地与神农谷峰林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出露区。由于强烈的挤压和褶皱,卸荷作用产生大量的节理、裂隙,再加流水沿裂隙侵蚀和溶蚀,形成了石林。白云岩的溶解面很不平整,由于白云石溶解速度小于方解石,故而形成凹凸不平溶蚀面,风化面为刀砍状溶沟,这一特征构成了野外辨识白云岩的指标之一。
图6 神农谷观景台瞭望远处沟谷中石林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从板壁岩驱车约1小时,实习队伍来到了大九湖湿地(31.4709°N,110.0272°E),该湿地海拔约1750m,分布于山间盆地。我们是首先参观了大九湖湿地馆。了解到大九湖湿地是典型的泥炭藓沼泽,由于海拔较高,年均温为7.4℃,年均降水1530mm,这样的气候有利于泥炭形成,该湿地对涵养水源、改善气候、蓄水防洪、调节径流、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九湖的成因有多种说法,其一是断陷盆地发育而形成湿地。李长安老师根据地下发育的暗河和地上的山丘分布,初步判断可能是岩溶作用形成了大九湖,他鼓励同学们以后有机会进一步探究大九湖成因。
大九湖沉积物最大深度可达43米,以湖相沉积为主,间隔可见泥炭层。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茂恒老师的研究:大九湖沉积发育开始于距今27.5万年,记载了古气候变化重要信息。中国地质大学的谢树成教授团队,利用大九湖泥炭沉积揭示长江中游地区距今1.3万年以来多次干旱和湿润事件发生,进而深入认识了长江中游地古人类活动范围(古文化分布)与气候变化关系。随后,实习师生们进入湿地考察,采集了泥炭藓,观察了泥炭藓的特征,并验证了泥炭藓底部的弱酸性环境。还观察了从陆生—水生植被过渡带。
图8 泥炭藓特征(左)测试泥炭藓底部水环境pH(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