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联合实习队伍经过了长达三小时的行程,于十点左右到达了石家河遗址研究中心(30.763°N,113.082°E)。通过馆长的介绍,同学们了解了石家河文化(4500-4000a B. P.),近距离接触了陶器,玉器,考察了石家河古城墙,体会到华夏先祖的智慧。但是石家河文明的消亡依旧是笼罩在我们心头的谜团。根据考古专家的介绍,气候变化是导致文明消亡的重要因素,并且在护城河的沉积物中发现了黄褐色的粉砂沉积,粉砂沉积的上下层均为灰色的淤泥,表明气候在某一时段发生了极端的干旱。最新发表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文化衰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and other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i9275)文章中,西安交通大学有关学者对石笋的研究表明同时期的良渚文化的消亡与极端干旱后的极端洪涝事件有关。这样的气候变化是否也是导致石家河文化消亡的原因呢?
图 1 石家河文化出土陶器
图 2 石家河古城护城河
实习队伍随后对石家河三房湾遗址(30.770°N,113.078°E)发掘现场进行了考察。观察到文化层的分层现象,划分依据包括了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等。三房湾坑内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推测该地可能是专业的制陶作坊。这也从一方面表明了石家河文化的先进性。
图 3 三房湾遗址发掘现场
实习队伍下午再次经过三小时驱车抵达襄阳市的古隆中实习点(31.990°N,112.027°E)。西晋史学家陈寿的《隆中对》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交谈,使得该典故的发生地隆中闻名遐迩。
后人在隆中修建了武侯祠,武侯祠的修建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貌条件,依山傍水,布局合理。古隆中古树参天,曲径通幽,在此既可以深刻领悟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也可以体会到诸葛亮身处山村,心怀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图 4 襄阳市古隆中武侯祠导览图
晚20:30,实习队伍前往襄阳古城(32.025°N,112.142°E),考察了襄阳古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了解了城墙外砖内夯土的构造及城池的历史沿袭。襄阳古城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城东、南、西三面修建的全国最宽的护城河和其北的汉江天堑,使其易守难攻,因此号称“华夏第一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