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2 日第 56 个世界地球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 A304 ,地理科学学院在此隆重举办地学文化节闭幕式暨 “行走的地理人” 系列微党课启动仪式,以地学智慧致敬地球,以实践育人书写新篇。
光华书院院长、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郑祥民、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岩、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路葵、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艺、辅导员李金龙、2022级地理科学(拔尖)班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班本科生与基层就业协会会员齐聚一堂,共同纪念光华大学建校百年历史,回顾第二届地学文化节精彩成果,开启“行走的地理人”微党课活动实践育人新篇章。活动由地理卓越奖学金获得者、拔尖班本科生江东翼主持。
在激昂而庄严的《光华大学校歌》旋律中,这场凝聚地学智慧与育人情怀的活动正式启幕。2025 年恰逢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光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悠扬歌声中,师生们深情回溯 “格致诚正” 的校训精神,更彰显出地理学科 “仰观浩瀚宇宙,躬行坚实乡土” 知行合一的独特品格,为整场活动奠定了厚重而激昂的基调。
郑祥民带来《地理人的探索精神与田野使命》主题报告。他以自身近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地理研究经历为脉络,深入阐释野外实践于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探索,到重大科学发现的突破;从理论知识的积累沉淀,到实践应用的落地生根,郑祥民教授强调团队协作、家国情怀培养与服务现实的重要性。他通过诸多生动实例,展现地理业务工作如何激发学科专业使命感,深情呼吁同学们珍视 “大地课堂”,从世界尺度汲取智慧与力量,勇担使命,为国家地理学研究事业添砖加瓦。
优秀野外实习代表们的分享,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胡冶同学生动讲述中国第 41 次南极科考经历,在零下 40℃以下的极寒之地,冰裂缝暗藏危机,暴风雪肆虐侵袭,但他与科考队员们不畏艰险,坚守采样工作。最终,科考队齐心协力成功获取冰芯,那些珍贵的科考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胡冶的故事展现出极地科研的艰险与非凡价值。薛玮丞聚焦祖国湘黔桂西南大地,汇报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成果,深入剖析“人水之争”与“石漠化治理”问题,细致分析自然与人文要素的交互作用,充分体现地理学服务国家生态战略的实践价值。石佳以新疆天山南北麓综合野外实习为切入点,从冰川地貌观测到绿洲聚落调研,结合参观军垦博物馆的深刻见闻,生动诠释地理人 “丈量山河” 的专业精神,以及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情怀,号召大家学以致用,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罗艺对 “行走的地理人” 微党课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介绍。该项目依托野外实习基地,鼓励师生以微视频为载体,记录实习中的红色故事、科考历程与生态思考,匠心独运地构建起 “行走中的思政课堂”,为实践育人注入全新活力。
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路葵庄重地为 “一带一路” 实习师生代表授旗,旗帜飘扬间,传递出对地理人笃行致远、躬耕不怠的殷切期望与有力激励。
谭红岩在总结致辞中强调,传承光华大学百年文脉,赓续七十余载地学精神,是学院始终坚守的使命。学院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本届地学文化节不仅充分展现了地理人守护地球、心系人类的崇高学术追求,更借助“行走的地理人”微党课项目,创新地将野外实践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思政课堂。她激励同学们们心怀“国之大者”,以坚实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战略,矢志实现“竞争世界,雄冠寰宇”的远大抱负。
本届地学文化节通过多元且精彩的活动,全方位展现了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而 “行走的地理人” 项目的正式启动,更是标志着学院在实践育人道路上迈向新高度。愿所有地理人以观察地球的广阔胸怀,不断成就自我,为社会发展贡献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地理人的壮丽篇章。
2025年地学文化节精彩回顾:
01 地学文化集市
4月22日,学院在闵行校区夏雨厅门前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学文化节集市活动。集市通过互动体验、实物展示和科技应用等多种形式,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地理学的趣味与价值。在“地理大闯关”中,参与者挑战地理题目赢取原创贴纸,在游戏中巩固地理知识;“地质实验室”展示了珍贵岩石标本,让参与者亲手触摸学习鉴别技巧。“教具创工厂”中,坎儿井模型生动再现了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智慧,而地月系统物理模型则直观演示了地球与月球的运动关系。科技感十足的VR设备成为集市的亮点之一,参与者戴上VR眼镜,360°全景视角配合下,沉浸式体验上海浦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观,仿佛亲身踏足实地,让地理探索突破空间限制。
地学文化节开幕式上,杜德斌教授以《百年变局与中国地理学的新使命》为题,通过全球 GDP 变迁热力图、地缘政治演变时间轴等可视化工具,系统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一带一路倡议”“气候变化应对”三大时代命题,同时回顾了地理学前辈们的卓越贡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理学理论在大国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强调地理专业学生应坚定地理学科自信,激励地理师生们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奋勇拼搏、贡献力量。
03 从创意到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者教你讲好创新故事
4月16日晚,学院组织开展了“从创意到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者教你讲好创新故事”双创比赛经验分享会,邀请了邵锶熠和华佳玥两位获奖者分享心得。邵锶熠以“如何讲好故事”为主题,强调文献阅读、团队协作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项目案例解析实验设计与执行要点。华佳玥则聚焦“创业小白如何夺金”,分享从失败到成功的历程,强调选题、团队韧性及心态调整的关键作用。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实用建议,激励大家以赛促学,勇敢尝试。
04“E·叮咛”之“星际漫游”主题活动
4月18日,学院关工委老教师与30余名学子共赴上海天文馆,开展“星际漫游”主题活动。师生依次参观“家园”“宇宙”“征程”三大展区,通过地球模型、量子纠缠装置和天和核心舱模型,深入了解宇宙演化与航天探索。老教师结合科研经历,鼓励学子“扎根现实,突破边界”,既怀“星空之志”,亦践“实地之行”,在科学与人文融合中涵养家国情怀。活动不仅是一场科普实践,更是一堂跨越代际的“大思政课”,激励学子以探索精神投身地理科学。
05 南极科考经历分享
在天文馆参访活动开展的同时,学院邀请了第41次南极科考队成员胡冶博士分享极地科考经历。他以“雪龙号”航线和“双龙探极”破冰模式为引,生动描述穿越西风带、冰芯钻取等科研任务的挑战与突破。胡冶还揭秘了昆仑站的生活细节,展现科考队员在极端环境下的协作与坚持。分享会以习总书记的寄语作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前方的路会有曲折,但也充满希望。”激励学子以“敢闯无人区”的精神投身地理事业,为地学文化节注入极地探索的澎湃动力。
06“掌心绘天地,指尖揽河山”地理微缩模型DIY活动
“掌心绘天地,指尖揽河山”地理微缩模型DIY活动中,35名学子化身“地球雕塑家”,用彩砂、黏土等材料创作迷你地形。活动分为知识讲解、创意制作和作品展示三部分,参与者专注勾勒山川河流,调配海洋色彩,在艺术与地理的结合中感受学科魅力。活动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更以轻松形式深化了对地理学的理解,展现了地学文化的创意与活力。
本次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学文化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展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全方位助力卓越学风养成。未来,学院将继续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助力学子在科学探索与人文实践中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地理人才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Z7wFb8WOcUqpNmncQEE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