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地理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304室顺利举办。论坛邀请了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华意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龙毅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陈能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书亮教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绍洪研究员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正高级高级工程师做报告,分享各位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地理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会场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军教授、副院长余柏蒗教授、副院长杨毅教授、殷杰教授、曹凯教授、高红凯教授、白开旭教授等近40名师生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军教授、副院长余柏蒗教授及殷杰教授先后主持。首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研究员致辞,欢迎各位专家的莅临,并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近些年基本发展情况。随后论坛进入到各专家演讲阶段。
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研究员致辞
地理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与会专家
吴华意教授的报告首先从“泛在定位时空大数据”展开,重点介绍了其科研团队在时空计算与地理空间智能领域的研究情况,包括高性能地理计算与地理信息服务、时空数据分析与地理空间智能,以及智能城市与政务信息化咨询应用三个方面。接下来以“面向碳达峰目标的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为题探讨不同城市类型达峰差异与减排原因的异质性,重点介绍了时空计算与地理空间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
吴华意教授作“面向碳达峰目标的城市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龙毅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旅游流时空特征挖掘与游客行为分析”的学术报告。分享了面向监控场景的智能视频分析和图文情绪感知模型研究及其应用探究等,并就未来研究重点,包括基于多模态数据挖掘的旅游流挖掘、旅游行为分析与高品质服务等进行了讨论。
龙毅教授作“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旅游流时空特征挖掘与游客行为分析”报告
陈能成教授以“城市物联网时空信息综合感知技术进展与挑战”为题,分享了关于建设城市空天地观测协同的时空信息综合感知体系框架、城市时空信息“三高”综合感知关键技术和云边端耦合的城市时空信息综合感知服务平台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以物联网技术构建感、联、知、用、融的五层智慧城市完整体系。集成行业感知物联网和对地观测传感网,关联协同空天地感知手段,突破多源数据智能融合感知技术瓶颈,构建城市时空信息综合感知服务平台,提供按需即时的时空信息智能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时空信息综合感知能力。
陈能成教授作“城市物联网时空信息综合感知技术进展与挑战”报告
张书亮教授以“洪涝地理智能建模与模拟”为题,认为地理学正进入数据密集型地学发现的研究范式的城市洪涝模拟方式借助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大数据不断强化智能模型的学习能力,在洪涝规律挖掘、推理预测以及模拟计算的效率上具有独特优势。着重介绍了研究团队利用地理信息学科和GeoAI的数据与技术优势,突破传统水文水动力模型耦合集成的局限,创新“三元空间”城市洪涝地理智能建模技术体系,研发新一代城市洪涝时空模拟模型(Spatio-temporal flood simulation model for urban,STFS-Urban),实现城市洪涝多尺度、多空间、多结构的情景模拟应用。
张书亮教授作“洪涝地理智能建模与模拟”报告
杜震洪教授以“地理大数据与数字地球系统”为题,阐述了研究团队聚焦地理大数据技术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地理大数据分析引擎。通过大尺度地理环境多要素多过程观测数据重构、高精度地理大数据回归分析和时空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模型”驱动的地理大数据分析平台内核推动数据驱动的地球科学研究,并介绍了该地理大数据分析引擎在海洋溶解氧重构以及夜光图像降尺度重建的应用情况。
杜震洪教授作“地理大数据与数字地球系统”报告
吴绍洪研究员以“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效应”为题,分享了关于未来气候是否变化、为什么变、未来会如何变的思考,并以气候变化为背景,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以未来山东省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作为实例,展示了气候变化对灾害风险放大效应的讨论。
吴绍洪研究员作“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效应”报告
最后,严登华正高级高工以在线的形式分享了“面向水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水文水资源若干关键问题”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我国水文水资源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水网工程该如何高质量建设,水文水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思考。
严登华正高级高工与我院高红凯教授进行学术问题探讨
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加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地理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交流,推动地理学综合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地理学学科发展需要面向科学前沿,服务国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