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2025年地理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行政楼403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办,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地理科学)的全部5所高校的地理学拔尖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骨干老师和管理人员等与会,研讨“人工智能时代地理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转型与迭代”。
2025年地理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论坛顺利举行
地理科学学院书记谭红岩主持论坛开幕式。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致欢迎辞。他指出,地理学作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在当前人工智能大潮及全球性挑战凸显的背景下,地理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亟待深化跨领域协同、拓展全球视野、强化实践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致欢迎辞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作“华东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特邀报告。刘俊升从华东师范大学卓越育人模式迭代升级的演化、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鼓励地理学类专业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作特邀报告
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志丁主持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蒙吉军、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潘峰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居阳、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王军、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沈焕锋、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国土资源系副主任赵林分别介绍了各自基地的培养举措、人工智能背景下所开展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解决的举措。
5所高校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负责人分别作主题演讲
下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王军主持圆桌论坛。参会人员围绕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和解决对策、AI赋能课程教学、教育部“101”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形成了共同推动地理“101计划”、培育共建AI+标杆课程及配套教材、谋划建设“AI+地理”系列微专业等共识,培养具备深厚专业基础、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时代需求的地理学人才。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地理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也为地理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合作的理念,与兄弟院校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地理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理学科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