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天下 | “以空间换时间,解码地球亿年奥秘” ——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地质野外实习圆满收官

发布者:郑淙元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10

野外实践是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全面提升地理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24年7月1日—7月5日,2023级地理科学拔尖、基地与师范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0余名本科生,在郑祥民老师、吕红华老师、王辉老师、王永杰老师、陈奕老师、李金龙老师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浙江天目山、杭州、长兴等地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普通地质野外实习。


本次实习之前,全体实习师生于2024年5月30日在闵行校区二教405召开了实习动员会。郑祥民老师就实习目的、意义、大致安排进行了说明,并着重强调了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


640.jpg

郑祥民老师在实习动员会上讲话


在本次实习中,同学们深入探索了浙江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史等内容,具体包括⑴天目山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剖面;⑵西湖复向斜(主要包括九溪十八涧S-P地层剖面、玉皇山向斜、宝石山)构造特征、地层格架、地史;⑶长兴煤山金钉子剖面。


天目山地质考察



图片

640.jpg

郑祥民老师、吕红华老师在交口村寒武纪地层剖面前讲解实习内容


2024年7月1日下午2点左右,师生们在办理入住手续后,随即来到了天目山第一个实习点,即交口村的寒武纪灰岩剖面。郑祥民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地质野外实习的要求、注意事项及地质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吕红华老师则详细介绍了浙江西北地区以及天目山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与寒武纪灰岩地层特征。尽管下着大雨,但同学们的实习热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圆满完成了该实习点的考察任务。


在结束交口村寒武纪地层剖面考察后,实习队伍来到了位于月亮桥附近的奥陶纪泥页岩剖面。该剖面通过人工开挖而形成。吕红华老师首先介绍了这套地层的基本特征,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罗盘的使用方法,特别是测量地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剖面地层中节理发育、错综复杂,使得地层层面与节理面交织难辨,这给同学们识别地层层面、测量地层产状带来了不小挑战。郑祥民老师见状,耐心引导大家细致观察地层的纹理细节,强调这些纹理代表着地层的产状。在郑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恍然大悟,进而准确测量了地层产状,把握住了地层在空间上的延伸特征。


通过对寒武纪灰岩、奥陶纪泥页岩的对比观察,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距今约5.5亿年至3.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该地区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岩层中蕴含的信息,如同历史的低语,向我们诉说着这片海域历经的海侵与海退的壮阔历程。


在实习过程中,吕红华老师特别强调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地层发育具有空间差异性。因此,需要通过不同地点地层剖面的详细研究,才能够完整揭示某一地区过去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历史,把握演化的基本规律。


图片

图片

郑祥民老师、吕红华老师讲解奥陶纪泥页岩特征



杭州西湖复向斜考察1:九溪烟村-杨梅岭-千人洞志留纪-二叠纪地层剖面



640.jpg

640.jpg

吕红华老师讲解杭州复向斜构造与地层特征


2024年7月2日,实习队伍考察了杭州西湖复向斜九溪十八涧地层剖面(九溪烟村-杨梅岭-千人洞志留纪-二叠纪地层),详细描述地层岩性特征、测量地层产状、绘制地质剖面图等,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西湖复向斜的构造特征和地层格架。


大家按照预定路线,按小组完成实习任务。从九溪烟村到杨梅岭,再到千人洞,同学们依次遇到了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的地层,大家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在点位1观察九溪十八涧观察唐家坞组上段的紫红色砂岩。在点位2观察西湖组石英砂岩、底砾岩及其与唐家坞组紫红色砂岩的界线,分析底砾岩的成因。在点位3观察西湖组石英砂岩层间砾岩。在点位4观察珠藏坞组石英砂岩。在点位5观察船山组灰岩,郑祥民老师指导同学们观察灰岩上面的黄豆大小的藻类化石“船山球”。在点位6观察船山组灰岩与栖霞组灰岩界线位置,并认真观察栖霞组灰岩的识别标志—燧石结核(条带)。


全天的徒步实习不仅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全面锤炼。通过对6个点位地层产状的实地测量与分析,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人才。


图片

图片

实习期间同学们测量地层产状、和老师们探讨遇到的问题



杭州西湖复向斜考察2:玉皇山向斜和宝石山白垩纪凝灰岩



640.jpg

640.jpg

郑祥民老师讲解玉皇山紫来洞地层特征、同学们观察洞内燧石条带


2024年7月3日上午,实习师生来到玉皇山考察西湖复向斜的次级向斜构造。在紫来洞附近的盘山公路旁,同学们观察了玉皇山向斜核部,通过测量地层产状,进一步理解了玉皇山是一个典型的向斜构造。在紫来洞洞口处,观察了船山组灰岩与栖霞组灰岩的界线,观察了断层角砾岩、方解石脉、燧石条带,逐步认识了落水洞、溶洞、石笋、石钟乳等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下午,队伍来到宝石山。在金鼓洞,详细观察了凝灰岩岩性特征,包括颜色、结构与构造等。特别是岩层中发育的断裂构造,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积极通过分析磨光面、擦痕、阶步等特征,判别断裂面两侧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尽管老师提问时同学们略显紧张,但现场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加深了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长兴金钉子



640.jpg

浙江长兴二叠纪(P)-三叠纪(T)界线层型剖面,下部深灰色地层为二叠纪厚层灰岩,上部偏灰黄色地层为三叠纪薄层页岩、灰岩互层


640.jpg

实习师生在长兴煤山金钉子合影留念


2024年7月4日,地质实习之旅迎来了尾声,同学们来到了长兴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开启了一场探索地层深处生命演化奥秘的奇妙旅程。这处被国际地质学界广泛认可的金钉子地点,自2001年3月正式确立以来,便成为了全球二叠纪(P)与三叠纪(T)界限层型及点位的标志性存在,它不仅是古生代与中生代交替的见证者,更承载着地球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记忆。


长兴的灰岩剖面是全球二叠(P)—三叠系(T)界线层型及点位,留存有大批古生物化石。首先,同学们参观了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亲眼目睹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深入学习“生物的演化”、“长兴的地质运动”以及“长兴金钉子的确定历程”等。随后,实习队伍考察野外剖面。在吕红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详细观察了金钉子P-T界限剖面特征。


640.jpg

640.jpg

吕红华老师、王辉老师在晚上检查野外记录、地质图填绘情况


野外实习期间,带队老师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认真审阅了各实习小组的野外实习记录、杭州地质图填绘等情况,针对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与指导。这不仅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还纠正了大家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野外记录的重要性。


在本次普通地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一同经历了充实而难忘的五天。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一起面对酷热的天气,穿行在不同地方,攀登了几座山,深入观察了从寒武纪到白垩纪的各种地层。这次经历不仅让同学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所收获,更是一次全面成长的过程。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意义。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野外得到了直接的验证与应用,比如观察岩石的岩性、测定地层的产状等。这些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真实地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同学们对地质学的学科体系和实际操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次,这次实习让同学们对地球的整体认知更加深入。站在山脉之巅,俯视山脉的层层叠嶂,同学们感受到了地球千变万化的神奇和壮丽。不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地貌景观,让同学们对地球历史演变的长河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地质实习不仅仅是学术性的训练,更是一次对自然奥秘的深刻探索。


第三,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的科研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实地考察到野外数据记录,从地质图的填绘到地层剖面的绘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操作和严谨的思维。这种实践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和分析复杂的地质信息,培养了同学们的科研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小组协作和精神意志的锻炼也是这次实习的重要收获。在酷热的天气里,同学们互相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晚上在营地,同学们一起核对数据、讨论分析,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不仅促进了同学们的学术进步,也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总的来说,这次地质野外实习不仅让同学们在学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更让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长。感谢带队老师的教导和辅导员、助教老师的支持,这段宝贵的经历定会在同学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