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发布者:郑淙元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13

成果名称:实践育人·多元协同:地理教学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成果完成者:段玉山

其他成果持有人:张琦、苏小兵、郭锋涛、史立志、张佳琦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全面育人、实践育人”成为主基调。强化实践性,是国家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落实地理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突破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强调实践性,提出了“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概念。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强调以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为载体,推动全人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地理学科一线教学理论薄弱、系统性不足,地理课程理论缺乏实践导向,难以满足新课改需求;地理实践育人中,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薄弱,中小学亟须在实践育人理论指导下,以多元协同为主要实施路径,实现内容融合、路径结合、主体合力,重构实践导向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理论,推动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走深走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实践育人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通过16年深入调研和实践,持续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并形成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了地理课程教学范式的创新。


一、研究起点:现实需求与问题导向


项目组以全国地理实践育人状况为教学改革起点,通过长期跟踪、广泛调研与深入论证,发现当前地理实践育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地理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薄弱。调研发现,地理一线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应试倾向,其重要原因在于指向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薄弱。“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内容整合、理论技术实践路径、高校与中小学主体协作等维度上缺乏一体化的理论框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育人及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是地理实践育人的技术与资源支撑薄弱。调研发现,一线地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数字资源系统性不足,地理信息技术(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辅助教学技术和资源支撑缺乏。一方面,基于3S的教学资源难以获取;另一方面,专业平台的资源价格昂贵、技术操作难度高。如何从一线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基于实践育人的3S辅助教学平台,研发有效的地理教学资源包,是当前实现地理实践育人技术与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是地理实践育人的多元协同机制薄弱。项目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地区的地理实践育人教学实施中存在三方面困难: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内容协同薄弱;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技术方法之间的路径协同薄弱;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主体协同薄弱。基于此编写指向实践育人的实践标准与教材,建设互助协作的实验学校网络,从理论创新到内容建设、从技术支撑到实践示范的“多元协同”,是推进地理实践育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研究历程:反复迭代、螺旋上升的究体


项目组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基于国家地理课程改革发展需要,多元协同、统筹设计实践育人的理论框架,开发了系列课程教学资源,层层递进优化、完善教学模式和路径,不断增强地理实践育人的系统性、实效性和操作性。


16年来,地理实践育人项目经历了研究与探索(2008-2013年)、改革与实验(2013-2018年)、实践与深化(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与支撑,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形成不断迭代、螺旋上升的研究与实践体系。


1. 研究与探索

2008年起,项目组持续推进研究工作,对全国8个省区24个地市71所学校的40位专家领导、235位地理教师、3366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共回收问卷3641份,获取访谈材料5万余字。项目组创建项目调研数据库,采用文本分析、数据挖掘、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主要研究问题。


基于研究问题,项目组以课堂观察、数据分析、案例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技术、资源、实验学校等多个维度初步构建了理论框架,制定了实施方案。在理论层面,提出“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理论框架;在技术层面,研发3S教学辅助系统平台以及地理教学资源包;在实践层面,以高校为中心,加强与全国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与联系,逐步建设实验学校网络。


2.改革与实验

项目初期,项目组聚焦研究问题,在我国东、中、西部选择27所实验学校开展试点实验。同时,结合实验学校的实践反馈,对接国家战略和教学改革需求,在全国进行3次调研,覆盖30个省区,评价实践育人实施效果,进一步修订、完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更新教师育人观念,升级教学资源包和技术平台。2013年,项目组围绕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现状对29个省区教师展开调研;2014年,项目组进一步对8个省区实践育人情况进行调研;2015年开始,项目组陆续建设162所实验学校,正式推广实施项目成果,引领辐射带动全国各地学校进行实践育人改革;2016年,项目组针对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育人状况,专项调研了上海市实践育人效果,并在上海市7个区27所学校进行观课、评课和跟踪调研,进一步开展实验与推广。


3. 实践与深化

2018年以来,项目组通过数据分析与实践检验,总结提炼出包括理论模型、技术平台、教学资源包、实践标准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系统梳理地理实践育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学校自适应的个性化实践育人范式。通过专家指导、研讨会、培训等加强对实验学校的指导,引导学校深入开展育人实践,提升地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实践育人的专业素养。2021年,项目组在6个省区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专项调研,通过项目实施成效研判与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引导实验学校及时调整与修正实践育人范式与路径。


三、研究成果: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1. 构建实践育人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理论体系

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改革以及相关地理教育理论,项目组构建了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地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图见《中国基础教育》第6期)。理论体系以“实践育人”为目标,以“多元协同”为路径,整合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构建包括实践导向的课程、探究导向的教学、学法指导的教材、情境导向的评价的“内容协同”架构;连接高校与中小学,形成高校理论构建与实验项目规划联动中小学资源开发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主体协同”;整合教学理论、资源与技术方法以及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发展、以教学实践反馈促进理论螺旋上升的“路径协同”。在一体化理论架构中,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多元协同的路径得以实施,最终指向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 构建基于“学法指导”的教材编制理论模型

在总结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组遵循“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理论体系,构建了基于学法指导的“介-导-学-用-评”教材编制理论模型。基于模型编制的地理教材包含技术指导、内容指导两个子系统,技术指导子系统发挥教材使用方法功能;内容指导子系统发挥导入学习目标、呈现学习内容、应用学习内容、评估学习效果功能。教材设置了“学法指导模块”,如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地理野外实践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模型”等。基于教材编制理论,项目组编制了49册中学地理教材,作为教育部审查通过的全国初高中教材在全国使用,推动了全国地理教育课程改革。


3. 研发了全国首部地理实践课程标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项目组在系统总结实验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于2019年研发了全国首部地理实践课程标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成为引领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研学实践、落实实践育人目标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4. 开发了418套基于实践育人的地理教学资源包

项目组基于实践育人目标,针对教学一线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环境单一的问题,遵循“聚焦需求-开发资源-应用实施-效果反馈-升级换代”的循环模式,三次迭代更新了地理教学实验资源包,研发了从侧重观察的标本和模型的静态实验资源包,到易操作的动手实验资源包,再到基于新技术体验的探究式资源包,这些资源包成为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目前,项目组已累计开发资源包418套,包含静态实验资源包349套,动手实验资源包26套,新技术体验探究式资源包43套。


5. 研发了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系统

项目组设计研发了基于实践育人的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系统,从源头解决了教学资源难获取、专业软件难操作的问题,为地理教学实践育人提供技术保障。3S教学辅助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资源供给子系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素材资源;3S辅助教学软件子系统为教师提供教学专用3S系统,解决了行业软件难学难用、难买的问题;教学指南子系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经典案例,帮助教师快速提升实践育人水平。3S辅助教学软件已获得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用户覆盖全国21个省区。


6. 建设了覆盖全国24省区162所实践育人实验基地学校网络

在依据真实问题建构理论模型、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包、搭建技术平台的过程中,项目组建设了覆盖全国24个省区的162所实验基地学校网络,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多元主体协同,全面推进地理实践教学改革。


项目组以解决学校地理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目标,以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资源包、技术平台等为载体,创新与实验学校的合作机制,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育人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指南。在立项、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汇报阶段,加强对实验学校的指导,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经过实验项目培育,各实验学校磨砺出一支骨干教师团队和一批优秀实践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地理实践育人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地理课标研制和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中学地理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相关成果融入了实践育人的中国经验,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国际上讲好了中国地理教育故事。




作者:

段玉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第6期,原标题《大中小一体化·多元协同:基础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