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地理研究,作者严重敏
乡土地理中的城市研究
严重敏
导读:本文围绕中国乡土地理中的城市研究展开,重点阐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概念与研究意义;二是乡土地理教学与城市研究的结合;三是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方向。作为中国现代城市地理学的早期文献(1959年),文章首次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结合当时苏联地理学理论与中国实际,提出地理位置、职能、对外联系三大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文章还强调了地理研究服务生产实践,提出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推动地方工业发展与城市改造;并且倡导中学教师与学生参与城市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不仅提升教学质量,也为地方提供决策参考,这一模式在当时具有前瞻性。本文不仅是中国城市地理学的早期探索,也为理解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逻辑、探索本土化地理研究方法提供了关键文本。(汪明峰)
作者:严重敏(1920—2017),著名地理学家,是中国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1952年起,受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先后担任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地理集刊》(现改为《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上海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来源:严重敏. 乡土地理中的城市研究. 地理知识, 1959, 3: 137-138.
01 城市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
城市是大家所熟知的名称,也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地区,但确定城市的标准,世界各国有所不同。苏联规定:常住成年人口在1,000人以上、从事农业人口不得超过25%的经济中心,称为城市。我国的标准是,凡县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人口在2,000以上(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不受此数限制),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一般不少于50%),并确有设镇必要的居民点,可设为城镇,凡聚居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城镇,则可设市。但若为重要工矿基地、商业中心或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者,虽人口不足10万,必要时亦可设市。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包含着两个主要的概念:首先它是人口集中的地点,而且这些人口主要是与农业没有直接联系的;其次城市是一个经济中心,它是在劳动地域分工中占着特殊地位的经济中心,它的成长是由于从农业中分出的工业、贸易或运输业等经济部门,也可能是由于行政、文化、疗养地等非经济职能而发展起来的;也可以是经济和非经济职能兼而有之。
但是城市的性质和涵义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具有不同的质的差别。远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虽已出现了城市,而其飞速发展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畸形发展、农村贫穷落后及城乡间形成尖锐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配置的基本特点。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城市是国民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也是支援农业生产走向现化化和机械化的基地;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间现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别,将逐步缩小而趋于消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城市的定义亦将重新修订。但是城乡间差别的消灭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消灭,相反的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具有现代化生产装备和园林化的大城市。
既然城市是经济人口集中的焦点,而其发生和发展决不是孤立的点,而是面;是和自然、社会、历史、交通等条件密切联系着,城市的大小又和其邻近地区、邻省乃至全国有着经济和非经济的各种联系。因此通过对各个城市的研究,就能基本了解整个地区或全国的经济地理的特点及其生产配置规律。
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对城市地理的研究日益重视。尤其是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学生综合实习大纲中极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城市的熟练技巧。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教授亦十分重视城市地理的研究。他并指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认为城市的研究对整体地研究国家及其各区域有极重要的意义。作为焦点的城市之研究,要与其影响下的周围领土之研究相联系,尤其是直接与城市相邻的地区之研究相联系。
我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即以现设立的县、市级计算,全国即有2,400多个城市。今后随着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规模改造自然工作的进展,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城市必将不断地出现。如何将旧有的城市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新城市如何更好地有计划进行建设,特别是工农业并举的方针条件下,今后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各个城市内部的合理布局问题……,都需要地理工作者进行配合。其次,为了开展地方志的编篡工作,亦应对城市地理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这些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进行,若单由专业地理科学研究工作者及高等学校教师担任,未必能在较短时期内很好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必须组织遍及全国各城市的中学地理教师,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工作,共同进行。通过城市地理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达到:(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教学质量;(2)为当地政府机关提供生产设计所需要的地理资料,协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解决乡土地理教学的有关城市地理资料。
02 如何配合乡土地理教学开展城市研究
法·普·加里宁同志说:“科学的乡土研究的任务是充分而全面地认识故乡”。我们今天的要求,不仅要全面的认识,同时能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出建议。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贯彻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首先教师自己应对学校所在地的城市进行调查研究。为了使在同一城市的中学地理教师能发挥集体力量,更好地提高乡土地理质量,达到多、快、好、省的要求,因此必须把这支地理教师研究大军很好地组织起来。建议各城市的党及教育行政领导部门负责领导组织工作,全市中学地理教师,特别是担任乡土地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全体投入这一工作。若该城市有地理科学研究机构及高校地理系科的教师,亦应积极参加这一调查研究工作。然后成立领导核心,制订整个城市研究计划,并与本地生产单位取得联系,配合解决生产配置等实际问题。
无可否认,在这支乡土城市地理调查的队伍里,各人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有所不同,为使调查工作保证一定质量,开始之前,应先制订详细的调查工作规范,并请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同志报告工作方法,集体进行试点工作。
参加调查工作人员对所居住的调查地区,平时已有概括的了解,这对准备工作及经费开支上,都有很大的好处。但调查前的有关资料阅读、搜集工作仍不能忽视,不然调查时心中无数,不易提出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在时间安排上,可采取集中(利用寒、暑假期)和分散(学期中抽出一定时间)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法,达到研究乡土、配合生产、改造自然也改造了人的目的。
教师除自身参加乡土地理中的城市研究外,同时要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工作(讲课及领导中学生的乡土研究工作)。两者有时可结合进行,如小区域的气候情况观察、某些工矿企业的参观、搜集有关标本……等。这里除一般实习指导方法外,教师应首先注意培养同学的整体概念。极大部分中学生生长于这一城市中,对城市的某一部分或某一问题的具体知识,可能比外地来的教师还了解。但对城市的整个概念,往往十分模糊。因此在乡土研究开始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选择城区高处,对城市所在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外貌等作全面的鸟瞰,通过教师讲解,启发同学观察提问题,达到对本乡城市各方面有一整体的、全面的概括了解;然后再深入生产各部门或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其次,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概念:一般中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对新事物的认识及记忆力强,但理解力较差。而地理科学,不论是自然综合体抑或是经济综合体,都是极其复杂的自然或经济现象,各因素间通过对本乡自然及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研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对本乡自然及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研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现象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实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03 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方面
城市既然是人口和经济的集中点,而其发生和发展是和复杂的自然、社会、历史各因素相联系着的,因此全面研究城市,应对有关各方面进行分析阐明。全面论述中的重点则应在以下三方面:
1.应详细分析城市的地理位置,特别是经济地理位置:N.M.马依尔哥兹称:“它是劳动地域分工紧密联系着——也是全部经济地理最中心的概念”。因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时应分析城市小区域地理位置所在地的原因(如蚌埠市为什么在淮河之南而不在淮河之北,为什么不在原有渡口的皖淮点发展而在现有位置?……),研究城市在大范围中所处的地位,与全国大经济中心间的相对位置,是否位于不同经济带的交替处,城市的运输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当然,这些位置的分析,必须具有历史观点。
2.城市职能的研究: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职能,这里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一般说来,经济职能(如工业职能、商业职能、运输职能)是主要的方面。对职能的研究,一方面可从职能本身进行,如对工业职能研究时,首先必须分析该城市的工业生产部门构成的特点、从业人数、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生产集中程度、总产值等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可从整个城市的人口职业构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比重、对外联系,甚至城市的物质外貌……等,来阐明、分析是项职能在城市中所占的地位、特点及其影响。只有分析了形成主要职能的各方面条件,才有可能看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进一步合理布局。
3.城市对外联系的研究:巴朗斯基教授曾认为:“地理学不说明各种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不从逻辑上联系地、完善地说明各国和各区域的特征描述,那末,地理这门科学还剩下什么呢?”这就足以说明城市对外联系的研究的重要性了。在分析各种联系之后,才了解这个城市是在怎样的基础(哪些经济区域)上发展起来的?它在邻近地区、省、全国中的地位如何?城市与农村间的经济联系协作关系如何?该城市向其他地区要求什么?可能或已经供给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原始资料的搜集、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地展望它的发展远景,提供发展设计资料。
总之,城市研究是一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为了配合地方工业的发展,为发展城市创造条件,乡土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地方志的编纂,有必要结合各地乡土地理教学工作,组织各城市的中学地理教师来共同担负这项调查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