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参与发布全球氧化亚氮收支(Global N2O Budget 1980-2020)合作项目报告。

发布者:孙斐然发布时间:2024-06-12浏览次数:26

近日,我院姚远志青年研究员参与全球碳计划(GlobalCarbonProject),发布全球氧化亚氮收支(Global N2O Budget1980-2020)报告。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在百年尺度上N2O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CO2)的273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N2O排放占温室气体有效辐射强迫的6.4%,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此次发布的1980-2020年全球N2O收支报告是由全球碳计划(属于未来地球研究倡议的一部分,专注于全球可持续性,并且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研究伙伴)统筹的全球温室气体评估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首次以实时数据收集的形式发表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上。

该研究是由波士顿学院田汉勤教授(Prof. Hanqin Tian)领衔的来自15个国家55个组织或机构58位研究人员进行的全球N2O排放和吸收的最全面核算。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BU:清单、通量测量的统计外推和基于过程的陆地和海洋模型)和自上而下(Top-Down, TD:基于大气测量的反演)的方法,1980-2020年间18个地区21类自然和人为类别的全球NO源和汇进行了量化,其中包括18个N2O人为和自然的排放“源”以及3种全球N2O吸收“汇”。

报告显示,2010年代,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有机肥使用贡献了人类NO总排放的74%。在过去四十年间(1980-2020),全球人为NO年排放量增加了40%。NO年排放量增长主要归因于农业活动、化肥使用、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同时自然源和气候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农业排放的NO达800万吨,比1980年的480万吨增加了67%。2021年和2022年的NO排放速度创下历史新高,当前大气N2O浓度比工业化前水平增加了25%,远超之前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的水平。




波士顿学院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报告主要作者田汉勤教授指出“为了将全球温度升高限制在《巴黎协定》规定的2°C内,必须减少人为活动产生的NO排放。目前,减少NO排放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因为尚无技术可以从大气中去除NO。”

我院姚远志青年研究员参与这项全球碳计划项目,并指出“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农业中的许多现行做法,更合理地使用氮肥和动物粪便,以减少水体污染和氧化亚氮的间接排放。”

本报告是通过对陆地、大气、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长达40年的观测和模拟,生成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NO评估。该研究为制定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呼吁全球共同努力,减少NO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原文信息:

Tian, H., Pan, N., Thompson, R. L., Canadell, J. G., Suntharalingam, P., Regnier, P., Davidson, E. A., Prather, M., Ciais, P., Muntean, M., Pan, S., Winiwarter, W., Zaehle, S., Zhou, F., Jackson, R. B., Bange, H. W., Berthet, S., Bian, Z., Bianchi, D., Bouwman, A. F., Buitenhuis, E. T., Dutton, G., Hu, M., Ito, A., Jain, A. K., Jeltsch-Thömmes, A., Joos, F., Kou-Giesbrecht, S., Krummel, P. B., Lan, X., Landolfi, A., Lauerwald, R., Li, Y., Lu, C., Maavara, T., Manizza, M., Millet, D. B., Mühle, J., Patra, P. K., Peters, G. P., Qin, X., Raymond, P., Resplandy, L., Rosentreter, J. A., Shi, H., Sun, Q., Tonina, D., Tubiello, F. N., van der Werf, G. R., Vuichard, N., Wang, J., Wells, K. C., Western, L. M., Wilson, C., Yang, J., Yao, Y., You, Y., and Zhu, Q.: Global nitrous oxide budget (1980–2020), Earth Syst. Sci. Data, 16, 2543–2604,https://doi.org/10.5194/essd-16-2543-202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