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委员们围绕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布局基因编辑研究和产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海科创中心能级提升等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上海两会,华东师大地科院代表委员关注哪些问题? 市政协委员 陈振楼 -审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认为2024年市政协在重大民生问题专题调研上做了大量工作,工作非常扎实;社情民意报送非常快速及时,政协工作效率很高;建议2025年,市政协把如何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作为重要课题进行调研。 市政协委员 周立旻 -破壁融通,链动未来:加速科技成果全链条高效转化 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立旻认为当前的成果转化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单点成果转化多、传统思维模式转化多,链式集成转化少、跨界融合转化少,问题集中在产业链集成尚存堵点和跨界融合仍需破壁两方面。为应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挑战,他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疏通产业链协同创新堵点;突出人工智能助力,搭建跨界成果适配平台;盘活历史成果,激发跨时空创新灵感。 -系统规划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式,释放科学数据支撑科技创新的强大元动力 周立旻指出当前上海在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制约了科学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上海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仍存在科学数据“孤岛”现象,数据共享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科学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科学数据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数据价值尚未充分挖掘等主要问题。他建议从3个方面系统规划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式:建立健全科学数据统筹管理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制定统一的科学数据标准和规范,提升数据质量;拓宽科学数据应用场景,深化数据价值挖掘。 -构建中小学学科虚拟教研室,助力数字化时代上海基础教育越级提升 周立旻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积极拓展虚拟教研室建设成为当下重要的改革环节。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将中小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纳入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步骤。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形成工作合力。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的中小学学科虚拟教研平台,实现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建立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将教师参与虚拟教研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对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遴选一批试点学校,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和应用模式。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推动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周立旻表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上海基础教育在新范式下的持续创新与跃升,但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育人新模式的缺失、代际数字鸿沟、智能评价的维度单一性等方面,已成为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设立专门性人工智能教育科学研究结构,打造智能教育大模型底座;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框架;研发面向综合素质的人工智能评价工具,强化学生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