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巨晓棠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彬彬研究员应邀访问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并在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1011会议室分别作了题为“Nitrogen cycl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he North China”和“旱地农田土壤肥料氮素损失的微生物机理”的精彩学术报告。地理科学学院“紫江青年学者”吴电明研究员主持了报告,河口海岸研究院国家杰青侯立军教授、地理科学学院“紫江优青”韩平研究员、“紫江青年”史贵涛研究员、尹国宇副教授,以及来自地学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后、研究生等五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
巨晓棠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对比了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的差异,提出目前氮肥利用率低是造成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他指出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产生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强调了O2在N2O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他建议在减少土壤N2O排放的同时会造成NH3挥发的升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同时降低土壤N2O和NH3的排放。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报告,开阔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大家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机理的认识,获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会后,巨晓棠教授和刘彬彬研究员参观了地理科学学院城市自然地理过程与模拟实验室。
刘彬彬博士,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氮循环微生物机理,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氮循环研究领域有较高影响力,对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释放机理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微生物氮循环机理领域发表SCI论文数十篇。
巨晓棠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对比了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的差异,提出目前氮肥利用率低是造成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他指出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产生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强调了O2在N2O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他建议在减少土壤N2O排放的同时会造成NH3挥发的升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同时降低土壤N2O和NH3的排放。
刘彬彬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论述了土壤酸碱度对N2O排放的研究,并介绍了全自动气体动态监测系统(Robotized System)。然后,刘彬彬研究员介绍了研究微生物功能基因时OTU划分阈值的问题,土壤样品在测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他从微生物角度探讨了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对北方旱地农田硝酸盐污染的修复,以及长期施用氮肥造成的污染问题。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报告,开阔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大家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机理的认识,获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会后,巨晓棠教授和刘彬彬研究员参观了地理科学学院城市自然地理过程与模拟实验室。
27日上午,巨晓棠教授及其博士生宋晓桐、和吴电明研究员团队继续就“土壤氮素循环”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开展后续合作达成了一致意向。
巨晓棠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氮素协会东亚中心主任,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副组长。《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e》编委。长期从事“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环境效应”研究,已发表SCI近百篇,包括4篇PNAS文章,其中2篇PNAS论文,被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 1% 之列。2014-18年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刘彬彬博士,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氮循环微生物机理,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氮循环研究领域有较高影响力,对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释放机理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微生物氮循环机理领域发表SCI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