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获评2024-2025学年国家奖学金,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学术竞赛,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等期刊发表论文2篇。

逐梦地理,笃学启程
自接触到高中地理课上的山川形胜和人文风貌起,龚圆就对地理这门学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生长于苏州的她,沉浸于亭台水榭、花木掩映,将大自然借入小市井的精巧园林艺术,早早在心中种下了“人地关系”的种子,原来空间可以这样温柔地连接人与自然,这或许就是地理的浪漫。“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是她寻找方向的基础。
在本科阶段她将这份热爱逐渐转化为扎实的专业探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踏实自律、勤学好问,从理论、软件、方法、实践多方面构建起“认知-工具-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大一时的高数、编程与人工智能等基础课程也曾带给她不小的挑战,但通过认真自学或是请教老师同学,填补疑惑和欠缺,为她之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技术储备。多学科交叉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特征,龚圆选修了学院开设的不同课程,尝试探索不同的领域和方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三年来的野外考察课也让她深知实地考察和调研是地理学研究重要的一部分,从书本知识走进实地,地图上的每一个坐标,背后都是真实的人和生活。

在“一带一路”实习途中
筑梦科研,矢志深耕
如果说课程学习是吸收知识,那么科研实践则是输出价值。自大二上学期,龚圆围绕“健康资源配置社会公平”话题开展科研活动,经过将近两年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她一步步成长,完成“问题提出-数据收集-模型构建-结论落地”全过程。
让她坚定健康地理方向的,是上海健康设施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作为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她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可使用的体育设施,并思考这些健康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社会不平等是否严重?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她决定刻画多种交通方式不同时间阈值下的上海市体育健康设施的可达性,并对其公平性从多尺度多维度进行评价。在爬取了POI数据、路径规划数据后在1km格网上处理,首先使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可达性,同时借助空间自相关等工具探索空间格局。随后,公平性层面使用基尼系数和公平指数从空间维度评价,社会维度则引入了空间回归模型寻找影响机制。最后在上海市老龄化背景下对2030年做预测。对这个研究进一步挖掘,她使用多源数据衡量社会脆弱性以划分人群,使用双变量自相关等方法评估水平和垂直不公平。基于该研究,龚圆撰写了两篇一作论文分别发表于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和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研究的设计,结果的不理想,都曾让她陷入瓶颈,但她反复查阅大量文献、请教师兄师姐、与导师沟通交流,最终完成了本科第一次独立完整的科研训练。对她而言,这次研究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牢记导师在一次交流中告诉她的地理学的“趋势-格局-机制-应用”的研究范式,为她未来长长的研究之路打下思维的基石。


研究成果展示
除此以外,她也积极参与竞赛,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三等奖、全国跨文化能力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数维杯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


部分竞赛证书
绽梦多元,蓄力前行
课余时,龚圆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她参与了香港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调研,组织了上海市“一江一河”社会实践,在医院做助老志愿服务,在《人新世海岸(英文)》期刊编辑部实习,曾担任校书法协会社团秘书长,以及学院“1+8学导制”学生导师。在此过程中,她的综合素质得到训练。她也参加了香港大学暑期交流活动,感受国际学术氛围,聆听前沿讲座,开拓全球视野。


开展社会实践、参与香港大学暑期交流活动
龚圆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她热爱运动,如网球、羽毛球,球场是她在学习过后缓解压力,重振精神,增强体质的地方。本科期间,她曾多次获得校内网球奖项及上海市大学生网球比赛奖项。空闲时,她潜心研习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她认为国画山水蕴含着人地和谐的真谛,如何在画面中绘就山川河流,穿插道路与村落于其中同样也是一种地理的语言,即用水墨创造一个纸面的世界。


兴趣爱好:网球和国画
在谈及未来规划时,她在大四阶段坚持继续提升自己,找准研究兴趣点深入钻研,多看文献多思考,多尝试多收获。更远一些,她希望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储备多元博学的知识,对世界运行的机理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她有志于深耕健康地理领域,关注环境中人的健康议题,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