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闪耀 | 陈凌炜:求是笃行,自强不息

发布者:区恺迎发布时间:2025-11-16浏览次数:10

陈凌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利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气候驱动机制。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论文。


求是笃行:科研初心

刚踏入科研之路时,陈凌炜对“科研”二字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对数据与模型的探索也缺乏方向。面对海量的文献与复杂的分析方法,他常常感到迷茫。幸运的是,在恩师朱利凯研究员的悉心引导与严格要求下,他逐渐走出了浮躁与困惑。朱老师常说:“科研的过程,不仅是探索未知,更是修炼自己,每一步都应当踏踏实实,稳重求进。”在导师的教导下,陈凌炜学会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份数据,以求真的精神推敲每一个细节。从最初的数据清洗到模型构建、再到论文写作的每一句表述,朱老师都强调“要让每一个结论有理有据,让每一个词语经得起推敲”。在这种近乎苛刻的学术训练中,他学会了沉下心来,逐渐体会到科研不仅是成果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锤炼。

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让陈凌炜领悟到科研的真谛:科研不是急于求成的竞速,而是在反复验证与思考中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科研之路漫漫,但在追求真理的途中,他学会了坚持与热爱,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求真务实:科研磨砺与成长

在研究中国植被绿度趋势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过程中,他首次深刻体会到科研的复杂性与严谨性。课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同时刻画植被变化的时间与空间自相关,而这一问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结论偏差。起初,他在模型构建与结果解释上屡遭挫折,常陷于困惑之中。然而,在朱利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学会以更系统的视角思考问题——不仅关注趋势本身,更注重理解其背后的空间结构与气候机制。他将像元级分析拓展至区域层面的时空建模,从而以更科学的方式揭示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驱动作用。经过反复验证与推敲,研究最终发现气候变化、环境背景及其交互共同塑造了中国植被绿度的长期演变格局。这一研究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得出结论,更在于通过持续的验证与反思,不断锤炼严密的思维与科学的逻辑。

已发表的论文结果


自强不息:探索未知征途


科研的道路注定漫长且充满挑战,但他始终怀抱热情与好奇。在一次次的反思与探索中,他逐渐体悟到,真正的科研热爱并非源于结果的喜悦,而在于对问题的持续追问与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除学术研究外,他积极参与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锤炼逻辑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在“面向未来的生态学挑战”青年论坛——暨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生态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中,他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荣获优秀摘要奖。这些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科研并非孤立的求知过程,而是思想的碰撞与视野的延伸。

未来,他希望继续深耕植被动态与生态恢复力研究,探索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耦合机制,为地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于他而言,科研不仅是认识自然的途径,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数据中寻求秩序,在不确定中探求真理,在求是笃行中,照见自我,也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