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闪耀 | 杨晓婷:探微观澜,积木成林

发布者:区恺迎发布时间:2025-11-14浏览次数:10

杨晓婷,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地理学与数字生态学。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硕士期间在Geoforu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



研究萌芽,兴趣驱动


从“喜欢动物”到“研究动物”,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杨晓婷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决定以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人与动物关系的变迁。她的研究聚焦于数字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重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伦理逻辑。随着动物日益进入人类的生活与想象——无论是在数字平台上的情感互动,还是在城市空间中的共处实践——这种跨物种的交集正被资本逻辑与治理机制深刻塑造,推动了动物的商品化与去商品化循环,并进一步揭示了在高度媒介化与制度化的环境中,动物如何展现能动性和被赋予新的象征性。这些研究不仅提出了“平台动物”等创新概念,也为理解多物种共存的政治与伦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Geoforum》和《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

已发表的相关研究


导师引领,破土生长


科研之路非一日之功。杨晓婷的学术成长,得益于导师与团队提供的肥沃土壤与坚实支持。于漪老师所倡导的“启发式”教育,奠定了团队的学术氛围与研究基础。导师组的日常讨论常常从近期有趣的学术研究或热点新闻切入,延伸到对社会现象背后的批判性思考。于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追问“So what?”的问题,希望大家在观察现象、梳理理论的同时,深入思考其潜在的原因、机制与现实意义。

在导师组织的政治生态学读书会中,同学们系统阅读学科经典,并结合自身研究兴趣“从理论中生长”。这种以理论为沃土的训练,让杨晓婷学会了在广阔的知识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积蓄破土而出的学术力量,使她能够将宏大理论应用于微观的“动物-数字-空间”研究。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她也积极关注国家文化建设与重大生态工程的发展,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田野调研等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24年“中国经验与国际理论的对话”

暨第二届政治生态学工作坊汇报


田野行走,积木成林


田野调查是她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具身感知多物种共存,用脚步丈量城乡变迁,她刻画了自然—社会的多元转向。研一、研二期间,她分别围绕狗公园、动物园和国家公园等空间开展田野调研,研究视角也从城市中产阶级的“人-宠”关系,数字平台产消者与明星物种的互构,拓展至乡村地区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她将对数字平台中介的情感联结与“科学、技术、社会”(STS)视角下的知识生产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在多场景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多样的田野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学术思考,也让她获得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多重视角。从“树”到“林”,她逐渐超越了单一的本体论与知识论框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探索多元的共生对话。


在田野调研中开展访谈和参与数字直播


知行合一,探微观澜。杨晓婷的科研征程,是一场求知探索与勤奋钻研的深度实践。她的成长离不开学院导师团队、家人,以及田野中那些乐于倾听与分享的新朋友和陌生人的支持。怀着这份由衷的感谢,她希望通过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数字化与日益紧密的城乡互动背景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复杂重构,建设一个更包容的多物种社会环境。她将继续以勤奋与热情耕耘学术田野,持续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贡献智慧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