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全国人文地理学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连同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等四个专委会举行了换届授证仪式。经中国地理学会十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研究,聘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胡志丁教授担任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聘任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程钰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黄晓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姜海宁教授、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金石柱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牛乐德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光辉研究员担任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聘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德忠副教授担任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地理学领导(左一为葛全胜理事长、右一为杨庆媛副理事长)给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秘书长颁发聘书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百年变局与世界地理学科的复兴》的大会报告。杜德斌教授从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出发,深入剖析了大国竞争背景下全球地缘格局的深刻重组。他指出,世界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源流,自诞生之初就与国家战略、空间认知和全球治理紧密相连。通过详实的历史材料与学科演进证据,杜德斌教授回顾了世界地理在欧美大国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支撑作用——无论是殖民时期的区域系统调查,还是冷战以来的地缘战略分析,世界地理始终是大国理解世界、参与全球事务的知识基础与决策依据。在梳理中国世界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时,杜德斌教授既肯定了上世纪我国在世界区域地理、国别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坦诚指出了其后因学科内敛化、研究碎片化而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强调,在当前大国竞争加剧、全球治理体系重塑的背景下,中国世界地理研究正迎来历史性的复兴契机。为此,他呼吁中国地理学界应实现“学科的自我觉醒”,勇于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强化对全球关键区域、重点国家和战略通道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世界地理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融合。

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作大会报告
11月8日下午,中国地理学会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于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609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胡志丁主任主持会议。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地理研究》青年编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杨宇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安宁研究员,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黄晓军副主任、姜海宁副主任、牛乐德副主任、王光辉副主任、段德忠秘书长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浙江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委员老师参与了会议讨论。

中国地理学会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会议强调,在百年变局与地理学发展深刻转型的双重时代背景下,作为地理学重要缘起与支柱的世界地理研究,正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既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全球格局的演变、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地缘政治经济重组以及技术革命的浪潮,都为世界地理研究注入了新的议题与动力。在此关键时期,青年地理学者更应主动把握时代脉搏,以开阔的学科视野洞察世界动态,自觉将个人研究志趣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全人类发展福祉紧密结合。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勇担复兴与发展中国世界地理学科的历史重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而坚实的地理智慧与力量。
胡志丁主任指出,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以“复兴与发展世界地理学”为核心使命,致力于统筹整合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世界地理领域的研究资源与力量,协同推进学科的系统性建设与创新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专委会将从六个方面系统推进工作:一是构建学术共同体,联合国内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区域研究联盟”,凝聚共识、协同攻关;二是强化学术平台支撑,充分借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等权威期刊的办刊经验,依托《世界地理研究》期刊及其青年编委会的学术活力,着力将其打造为世界地理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特色旗舰期刊;三是推进学术品牌建设,系统打造《世界地理研究年度报告》《重点区域研究年度报告》《重点国家研究年度报告》等系列成果,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工程;四是推动研究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并依托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科特色,促进全国范围内世界地理研究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五是构建全国性学术网络,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世界地理研究人才队伍的培育与建设;六是深化科教融合,推动《世界地理》课程教材体系的标准化建设,探索成立世界地理课程联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与会专家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与学科转型的内在要求,世界地理学者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顺应变革、凝聚共识,形成推动学科发展的合力,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打破机构壁垒,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切实推动研究平台、数据资源与学术成果的共建共享。通过系统性的协同合作与扎实的学科建设,共同推进中国世界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实现学科的全面复兴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国家全球战略布局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具有地理学特色与深度的智慧力量。
11月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分论坛研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与区域国别空间重构”在华中师范大学8号楼8315室顺利举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位专家学者围绕地缘政治演变、全球科技经贸竞合、区域国别地理研究等议题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热烈讨论。
整个分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场、四个环节。上午第一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胡志丁教授主持,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刘晓凤助理教授担任评议人。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安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光辉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王强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淑芳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段德忠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From ‘landlocked’ to ‘land-linked’ ? The changing geopolitical imagination led by the Chian-Laos Railway”、“全球科技合作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联盟化、区域化趋势研究”、“中国镍产业链对外贸易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风险测度及对中国海外园区的传导机制研究”和“技术变革与大国科技博弈——兼论科技地缘政治研究展望”的学术交流报告。
上午第二环节天津师范大学王淑芳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王强教授担任评议人。华东师范大学郭琪副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夏启繁老师、广东财经大学郭卫东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王浩然博士和李子超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国际市场网络演化与中国出口扩张”、“全球关键矿产竞争结构演化与模式嬗变”、“地缘军事影响力:评价体系、空间演化与构成路径”、“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时空动态与影响因素——以制造业为例”和“中国伙伴关系—合作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层级体系定量评估”的学术交流报告。

分论坛“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与区域国别空间重构”上午半场主持人、评议人和报告人合影(部分)
下午第一环节由福建师范大学游小珺主持并担任评议人。浙江师范大学姜海宁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刘晓凤助理教授、青岛大学刘玉立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游小珺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李东坡副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鲁晓通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地理学与区域国别学融合的路径与实践研究”、“环境政治地理与全球南方区域国别研究”、“国际主流媒体对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想象研究”、“泰国‘府’的行政内涵论辩及其府市结构研究”、“日本第三次国土行程规划下的发展格局与政策启示”和“地缘政治角色视阈下日本战后被及政策的选择及其动因研究”的学术交流报告。
下午第二环节由浙江师范大学姜海宁教授主持,由青岛大学刘玉立副教授担任评议人。西南大学田园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孙林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常坚平博士、西北大学施金里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强博士分别作了题为“新一轮巴以冲突下的伊朗地缘战略: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嬗变”、“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巴以冲突分析”、“基于地缘环境视角解析巴以冲突进程”、“乌兹别克斯坦生境—干旱符合风险评估及预测”和“能源转型背景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化及其重塑机制”的学术交流报告。

分论坛“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与区域国别空间重构”下午半场主持人、评议人和报告人合影(部分)
在为期两天的2025年全国人文地理学大会中,中国地理学会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层次分明、内容扎实的组织与学术活动。从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换届授证仪式,到明确发展方向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再到思想碰撞、成果丰硕的分论坛专题研讨,专委会全程展现了其作为中国世界地理研究领域的核心领导力与高度责任感。这一系列紧密衔接的活动,不仅完成了组织意义上的新老交替,更在学术层面成功凝聚了共识,清晰地传递了以“复兴与发展”为核心的新时期学科使命。整个过程充分彰显了专委会在引领学术方向、搭建高端对话平台、构筑学术共同体中的主体作用,成功营造了全国世界地理学者共话学科现状、共商发展蓝图、共担复兴使命的浓厚氛围,为未来中国世界地理学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与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