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钥 以技为桥——我在筒春村的驻村实践

发布者:区恺迎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10

洪宇辰,地理科学学院2019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现为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应急管理局派驻郫都区友爱镇筒春村选调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驻村实践经历。



2024年初,我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筒春村,担任村书记助理。彼时,正值全村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接手的首项任务,便是推进“低效苗木腾退”工作。


本以为带着政策与干劲就能打开局面,现实却很快给我上了一课——迎接我的,不是期待中的笑脸,而是紧闭的大门和防备的目光:“我种了半辈子的苗木,凭啥说退就退?”“你们量地准不准?”“退了之后靠什么生活?”村民们直白的“三连问”,句句戳心,却也道出了他们内心最深层的忧虑。解决实际问题和赢得村民信任,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课题。


转变从走进农家院开始。我坚持用“土”办法敲开群众心门,坐在农家板凳上,不记笔记、不摆架子,竖起耳朵安静地听他们倒苦水、算细账、聊担忧。慢慢地,我开始读懂这些苗木对村民的特殊意义:许多村民种了半辈子苗木,这不仅是家庭经济来源,更是情感的寄托,记录着一家人的奋斗历程。



明白了这一层,我就知道不能光讲大道理。我开始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政策:“咱们退苗木不是不让活,是要活得更好。”“要是粮食不够没饭吃,要钱有啥用?”“腾出来的地合作社统一代种,大家坐在家里也能拿分红。”实实在在的承诺,一点一点化解村民的后顾之忧。


但光靠嘴说远远不够。不少村民对土地测量有疑虑:“你们拿皮尺拉,谁能保证不偏?”这时,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生的专业背景派上了用场,我决定“把科技带进地头”,用技术护航公平。无人机航拍、卫星影像比对、GIS精准测量,这些“高科技”成了破局利器。我打开电脑,调取高清影像和土地数据,逐地块核验比对,直观展示腾退范围,精准测量腾退面积。“就像给土地做CT,看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实了!”村民看到清晰的测量数据后,第二天就主动签署了腾退协议。技术的“透明力”成了消除疑虑的“定心丸”,也让政策执行更加阳光公正。


随着一批批村民陆续签约,村里顺利完成2024年度数百亩低效苗木的腾退,土地流转至合作社统一经营,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年底分红时,全村村民拿到了数十万元的种粮分红。大家纷纷感慨:“影像图上看得明明白白,软件算得清清楚楚,钱袋子也更鼓了,这工作做得实在!”比起经济收益,更珍贵的是人心的转变。从前躲着走的大娘,现在大老远就招呼我去家里尝新米;当初质疑声最高的老乡,主动来咨询今后的腾退计划;越来越多的村民响应号召,加入了腾退队伍。


如今,再走在筒春的乡间小路,曾经苗木林立的地块已连片成毯、稻浪翻滚。而比庄稼更长势喜人的,是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对未来越来越清晰的盼望。这段扎根泥土的岁月让我真切地体会到,驻村工作或许就是这样:俯下身去,以真诚为钥,才能叩开一扇扇质朴的心门;伸出手来,以技术为桥,能铺就一条条通往信任的道路。而这一切的努力,终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脚步踏实,日子晴朗,前途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