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协同”——2025第十三届高校GIS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

发布者:区恺迎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10

2025年11月7-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5第十三届高校GIS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智能与协同”为主题,知名院士、专家学者、行业组织、企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代表共800余人齐聚上海,围绕理论前沿与技术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与产业成长等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共享最新成果和宝贵经验,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行业如何更好融入数字经济,高校如何培养适应产业新发展需求的人才,实现数据、业务等各个领域和层次之间的高效协同发展,全面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大会现场


本届论坛由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协办。

在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教授致欢迎辞,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绍杰、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增宁、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郭华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教授,之江实验室副主任叶杰平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致欢迎辞

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绍杰致辞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王增宁副会长兼秘书长致辞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致辞


01
叶嘉安院士、郭华东院士
获中国GIS教育终身成就奖


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绍杰、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郭华东研究员颁发了本届“中国GIS教育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及奖杯,表彰他们为我国地理信息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叶嘉安院士、郭华东院士现场发表获奖感言,两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分别总结了自己的科研教育经历,表达了对地理信息学科后继者的鼓励与期许。

终身成就奖颁奖合影


历经四个月的论坛奖项评选,也在8-9日的颁奖仪式环节揭晓,共评选出“高校GIS创新人物”14人,“高校GIS新锐”20人,“高校GIS新秀”10人,“优秀教学成果”16项,“优秀学位论文”10篇。论坛通过奖项评选,成为推选高校GIS领域中坚与新锐力量、探索成功教学成果与经验、共享前沿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有力平台。

颁奖仪式


02
行业院士专家齐聚
GIS前沿发展解读


今年,国家提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主旨报告阶段,叶嘉安院士为参会者展示了从2D到3D赋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思考与实践。郭华东院士阐释了数字技术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龚健雅院士则分析了当前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童小华院士分享了小行星探测测绘遥感与视觉导航研究的最新进展。叶杰平教授详细介绍了GeoGPT这个面向地球科学家的大语言模型系统建设情况。

叶嘉安院士做主旨报告

郭华东院士做主旨报告

龚健雅院士做主旨报告

童小华院士做主旨报告

叶杰平教授做主旨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阶段,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刘纪平研究员、兰州交通大学闫浩文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周国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黎夏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亮教授、武汉大学唐炉亮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伦澈教授等七位专家学者围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变化、手机微地图及其制作方法、轻小型B-LiDAR驱动的3D北部湾潮滩时空变化规律、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循环的间接效应、AI时代下的全空间智能GIS技术、城市众包智能感知新方法、植被绿化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效应及其气候响应等多个层面,聚焦GIS前沿理论与技术,与参会者开展了多层次的分享与交流。

特邀报告嘉宾


03
名师进高校、专题分论坛
迎来历届最大规模

今年,高校GIS论坛品牌活动“名师进高校”的名师数量和活动质量再创新高,2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10所上海本地高校,就AI背景下的GIS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GIS数字地形、时空大数据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学科人才培养与业界热门话题与各个高校师生展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名师进高校现场


本届论坛设置12个专题分论坛,百余场分论坛报告也创下了历届之最,其中“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安全综合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遥感AI赋能的自然灾害诊断”“城市遥感地理人工智能”“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五个分论坛从专题研究角度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展现了行业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14位高校GIS创新人物奖项获得者在“创新人物”分论坛分享了GIS创新成果;18位高校GIS新锐奖项获得者展示其科研新锐力量;16支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团队在“GIS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分论坛向大家传授其成功教学经验;10位优秀学位论文获奖者在分论坛展示其代表性的学术成果;高校GIS新秀专场报告,10位年轻的研究生也进行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成果汇报。

分论坛现场


创新创业大赛答辩现场精彩不断,12支团队答辩项目涉及低空飞行、地图文创、智能巡检、三维地质建模、月球探测等多个领域。南京师范大学张书亮教授、南京大学程亮教授,以及上海众恒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占宏、飞思达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平、辛米尔视觉科技HRD&CEO助理叶骏等企业负责人,都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建议,指出当前GIS已经成为一种整合数据、分析与决策的综合平台,通过各个团队的项目内容,体现了GIS已经在环境保护、应急管理、震后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实现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应用。评委们也指出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团队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看到更多团队能够在这个平台开始真正走向创新、创业,在市场实践中落地。最终经过激烈角逐,广东正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获大赛特等奖,兰州交通大学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团队获大赛一等奖。

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


04
AI融合与GIS人才培养
学术沙龙探讨时代议题


“空间智能”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由AI与GIS深度融合驱动的新时代。这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一次认知范式的革命。首场学术沙龙主题为“空间智能:AI与GIS融合驱动的产业新纪元”,由广州大学张新长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就“AI如何驱动GIS应用变革和产业赋能?如何更好拥抱AI,实现AI 与GIS的深度融合?”等问题展开了分享交流,为GIS行业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在AI时代构筑开放共生的发展新范式提供了有效借鉴。

学术沙龙一嘉宾合影


第二场学术沙龙主题为“AI时代的GIS人才培养”,由云南师范大学杨昆教授主持,在AI时代下,GIS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革?AI时代对GIS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提出怎样的新要求?AI时代要求GIS教学方式与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与会嘉宾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头脑风暴”,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想法。

学术沙龙二嘉宾合影


两天内,十几位专家学者在学术沙龙环节为大家联合奉献了两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场上场下积极交流讨论,为AI时代下的GIS产业发展以及GIS专业教育都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05
产研融合
成果转化


论坛特别设置产研融合平台发布仪式,为了更好地提升地理信息行业的总体创新效能,服务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升级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特别搭建了产研融合平台——麦普论坛,致力于产研融合和成果转化,持续增强企业科创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中地数码公司董事长刘永表示:“我们搭建产研融合的平台,主要为了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激发企业扛起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抢占科学发展的制高点,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共筑中国梦。”

中地数码公司董事长刘永教授


06
东道主交接
高校GIS论坛二十周年相聚武汉


论坛闭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做大会总结,本次论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历史突破,推进了高校GIS论坛的进一步发展。在交接仪式上,视频回顾了论坛的二十年积淀与发展,见证了地理信息行业的创新与成长。2026年,高校GIS论坛将由最初的发起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共同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忠教授、武汉大学唐炉亮教授接过论坛会旗,并表示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武汉,参加2026高校GIS论坛,助力中国GIS教育和产业发展新未来。

第十四届高校GIS论坛交接仪式


2025第十三届高校GIS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第十四届高校GIS论坛即高校GIS论坛二十周年,将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应用中心——武汉与大家见面。武汉拥有多所聚焦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也具有多家产业龙头企业,相信论坛二十周年相聚武汉,将为中国GIS下一个二十年开启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