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杜德斌教授,主要围绕世界经济地理与科技创新开展相关研究,在《Nature Citie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一作7篇,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奖学金、4项国家级、省部级、院级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工作。

导师引领,破界探索
于英杰在硕士阶段主要聚焦于中国城市创新的研究,博士阶段在导师的引领下,突破思维边界,开始关注全球科技创新与地缘科技相关议题。通过广泛研读导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每周的组会讨论,于英杰希望从高端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探索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及区域差异,同时将科技创新与地缘政治结合,深入研究全球科技权力的动态变化。博士一年级时,经过系统梳理文献和资料,开始从不同区域尺度探索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人文地理》和《地理科学》期刊上。在深入了解高端产业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后,博二期间,于英杰进一步从高端制造业的价值分配角度,分析全球科技结构性权力的演变规律,并探讨这种结构性地位对国家创新的影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地理研究》和ABS三星级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上。此外,以上研究成果也多次获得中国地理学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等学术会议的优秀报告奖和论文奖。

2024年于英杰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优秀报告奖(右五为于英杰)
团队协作,拓域创新
在学术生涯中,于英杰的每一滴进步都离不开团队的培养与支持。杜德斌教授始终强调团队成员需具备三种关键技能:写作、绘图和演讲。在博士阶段,于英杰通过参与导师主导的科技创新指数报告等多个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和绘图能力。同时,每周组会的学术汇报也为她提供了锻炼PPT制作和演讲技巧的机会。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于英杰在团队的指导下学会利用编程工具处理大数据和绘图,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博士三年级以第三作者在《Nature Citie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166年技术转移与标度律的研究论文。此次合作与训练过程也为于英杰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开始更加关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富有趣味性方式讲好学术故事。与此同时,她紧跟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并利用超长时空尺度的大数据方法,探究人工智能颠覆性技术的演变规律。

2024年杜德斌教授团队参加第二届世界地理大会(左一为于英杰)
矢志不渝,行稳致远
博士期间,于英杰在历经多次论文拒稿与返修的磨砺后,逐渐锤炼出强大的抗挫能力与沉稳从容的心态。科学探索本就是一场漫长且艰辛的征程,它更像是一种日常融入的修行,一项需要时间慢慢磨砺的“慢炖功夫”。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不是如何避开风雨,而是在被淋湿后,如何平静地擦干自己,继续踏上前行的路。展望未来,于英杰希望继续保持初心,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与学科前沿问题深入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与前瞻性的研究。牢记使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胸怀家国情怀,以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持续走在服务社会、贡献价值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