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闪耀 | 施志强:于微知著,向远而行

发布者:孙伊彤发布时间:2025-11-09浏览次数:27

施志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杨毅教授,研究方向为燃煤源磁性纳米颗粒排放特征和健康风险。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了SCI文章5篇,其中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以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领域主流期刊。


在学习中成长:


在优秀的团队中,找到科研的方向


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后,施志强加入了杨毅教授课题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环境颗粒物及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尤其关注污染物在自然系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回忆说:“杨老师对科研的要求非常严谨,也非常鼓励我们去思考背后的机制,不只是‘做实验’,而是去理解问题的科学本质。”在这样的科研氛围中,他逐渐培养了系统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常常从具体实验延伸到理论框架、模型假设乃至科研伦理——这种深度交流让他意识到,科研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一种思想的磨炼。正是在这种开放而又务实的环境中,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从微观的颗粒出发,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之间的联系。”

课题组参加学术会议合照



课题组毕业合照


科研探索:


在挫折中前行,于未知中发现


博士课题以燃煤源磁铁矿纳米颗粒为对象,研究它们的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这类研究涉及采样、分析、建模、毒理验证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伴随着挑战。此外,科研过程中最困难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如何在庞杂的数据中找到规律、在模糊的现象中找到解释。正是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他学会了如何保持耐心与思考——“失败不是科研的终点,而是理解问题的过程”。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编制了全国燃煤电厂磁铁矿纳米颗粒排放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毒性权重的风险优先框架,相关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科研带来的成就感并不仅仅来自发表论文,而是当你终于看懂一个复杂系统的逻辑时,那种‘世界原来是这样的’的惊喜。

已发表的论文结果


仰望星空:


让热爱成为长期主义


科研的道路注定漫长,但施志强始终保持着热情与好奇。他认为,真正的科研热爱并非来自结果的喜悦,而是源于对问题的持续追问与对未知的敬畏。多年的科研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失败与反复并非挫折,而是通往理解世界的必经之路。

在未来的研究中,他希望继续深耕环境纳米科学与地球系统研究,探索人为源纳米颗粒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揭示微观颗粒如何影响宏观环境过程。对他而言,科研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道路,更是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方式——科学不应止于论文的发表,而应成为推动社会认知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在地理科学的学习和科研中,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视角——无论是纳米尺度的颗粒,还是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它们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人类如何与地球共处。正如他所追求的那样,在微尘中寻找答案,在星光中看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