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精覃思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ésar Ducruet教授做客华东师大,共议“海运网络与城市增长”

发布者:区恺迎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28日下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EconomiX实验室César Ducruet教授应邀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作题为《海运网络与城市增长:综述与研究议程》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主持,吸引院内众多师生到场聆听。上海海事大学孙领老师、徐朗老师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王列辉教授对Ducruet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他在海运地理、港口—城市关系与全球网络研究领域的贡献。Ducruet教授长期深耕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交叉研究,主持法国国家研究署(ANR)“MAGNETICS”重大科研项目,出版《航运网络》、《航运数据分析》与《港口体系》等多本著作。


报告中,Ducruet教授系统梳理了海运网络研究从1960年代“图论与地图学”阶段,到2007年后“数据爆炸与算法革新”时期的演进脉络。他指出,尽管全球80%的贸易量依赖海运,40%的人口生活在海岸带,但学术界却长期存在“港口”与“城市”相互脱节的“双重忽视”:一方面,航运网络分析往往将港口简化为“无城市属性”的节点;另一方面,城市体系研究又普遍忽略海上联系,仅关注陆域交通。为填补这一空白,Ducruet教授团队整合Lloyd’s List百年船舶轨迹、全球城市人口以及多源GIS数据,首次在百年尺度上测度了“港口—城市”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


“拥有港口不再保证城市在贸易中的绝对优势。”Ducruet教授引用其最新成果指出,19世纪末以来,海运网络中心性显著提升的城市,往往伴随更强劲、更持续的人口与经济扩张;而技术变革、贸易制度与港城空间重构(如外海深水码头、下游物流园)则可能成为城市轨迹的“转折点”。他特别以东亚与拉美案例,阐释港口与城市“协同增长”与“被绕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港口城市命运,引发在场师生热烈讨论。


谈及未来研究议程,Ducruet教授强调“历史数据+前沿方法”的双轮驱动:通过地理空间化、计量经济学因果推断、人工智能预测等手段,构建1880—2030年全球港口—城市匹配数据库,以揭示殖民与后殖民浪潮、运河开通与战争冲击等“自然实验”对城市增长的异质性效应。“我们正尝试用图神经网络嵌入百年航运图,预测下一个30年的港口与城市等级跃迁。”他说。


交流环节,王列辉老师及其团队学生围绕“港口与城市距离随时间变化”、“运输与城市规模的相关性的下降”、“运输多样性变化”等议题与Ducruet教授展开深入探讨。其他现场师生还就港口城市空间范围的界定、数据开放、AI与传统经济地理理论融合等问题踊跃提问,气氛活跃。


最后,Ducruet教授听取了王列辉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汇报,并表示期待双方深入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海运网络与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