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轨迹 | 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开展学习交流会

发布者:顾恒珺发布时间:2024-11-23浏览次数:10

11月13日下午,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在河口海岸大楼科学家精神陈列室组织开展华东师范大学师生党员第三次集中培训并进行学习交流。此次活动由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书记史贵涛主持。

史贵涛首先回顾了支部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学习情况,强调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更应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党员教育与日常工作中,促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研报国的深度融合,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支部师生党员的高质量发展。他号召全体党员要学深悟透用实,将其转化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会上,《自然地理学》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成员吕红华同志,围绕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分享了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认识,他认为野外实习实践对于培养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地理科学(拔尖)专业江东翼同志结合自身“野外实践特种兵”的经历,展现了当代地理青年在野外实践中发现的研究兴趣——即“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郑艳玲同志结合自身在环境地学的研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与地理科学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创新精神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地理学者加强机制机理认识的实践与应用,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全国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学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吕沐涵同志以天目山实习负责无人机的实践教学经历为例,提出专业学习应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在3S教学中融入低空数据、合成遥感影像等先进技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支部纪检委员陈龙同志则从纪检委员责任和大气污染防治两个维度出发,深入解读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李春兰同志结合《走进南极》与《一带一路综合实习》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供给侧、需求侧改革”在教学领域的指导意义,强调本研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与多学科交叉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人才至关重要。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度夏队队员,即将参加第4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的博士生党员李喆同志,分享了他对极地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看法,认为科技创新必须紧跟全球前沿趋势,同时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地理科学学院的学生代表胡欣雨同志,就“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进行了汇报,她认为同学们要把心怀“国之大者”作为学习工作的逻辑起点,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校与国家高质量发展。李硕同志作为一名退伍士兵,和与会人员交流了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科技创新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最后,进博会志愿者许若橦同志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本次担任“小叶子”志愿者的经历,分享了她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本次支部活动不仅加深了师生党员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解,也为他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将持续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秉持传承创新“地理精神”,以“大思政课”为载体,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建与育人的协同作用,致力于培养卓越拔尖创新人才,激励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